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今年7月份,在广东佛山举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决赛中,代表山东出战的聊城大学龙舟队战胜一众强敌,勇夺女子组500米冠军,同时斩获3枚银牌,位列奖牌榜第二位,创造了山东省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佳战绩。
在这之后两周,德国勃兰登堡比茨湖,第17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赛场再次刮起一股“聊大旋风”:这支来自“江北水城”的青年学生军势如破竹,不仅为中国代表团斩获首金,更以11战11金的恐怖战力,刷新了中国代表团在龙舟世锦赛上的新纪录。
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翻开聊大龙舟队历史档案你会发现: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常胜之师,中华龙舟大赛、亚锦赛、世锦赛,一路南征北战,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截至本届世锦赛,金牌总数已升至336枚,成为龙舟赛场上一支当之无愧的“梦之队”。
一支地处鲁西内陆城市的高校龙舟队,为何能一飞冲天?这里,就不得不首先提及带领这支学生军一路从东昌湖冲出山东、划向世界,一手缔造这支“梦之队”的灵魂人物——聊大龙舟队总教练吕艳丽。
1984年,吕艳丽出生在青岛莱西一个农村家庭,她最先接触的却是射击。后来,青岛市皮划赛艇队成立,力气大、肯吃苦又不轻易服输的吕艳丽被一眼相中,正式进入青岛市水上运动学校。体校毕业后,吕艳丽被保送至武汉体育学院。
2004年初,吕艳丽毕业在即。彼时,聊大龙舟队刚刚组建两年,正准备聘请一名专职教练带队。“先带队实习,成绩好就留下,不行就走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吕艳丽获得了试训机会。谁都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支学生军居然逆袭成为龙舟赛场上令人生畏的“王者之师”。
那时,龙舟运动刚兴起,既没有教材,也没有成体系的训练模式。于是,吕艳丽一边带队,一边摸索。一整套从选人、集训到比赛的技战术体系逐渐成形、成熟。直到许多年后,当同行对手惊叹于聊大龙舟队的默契配合时,吕艳丽笑着回复:“我们划的不是船,是祖先的智慧,这叫‘同舟共济’!”
2004年5月,聊城市龙舟大赛举办,聊大龙舟队一鸣惊人,一举包揽了500米和3000米两项冠军,正式通过了“组织考验”,也由此开启了聊大龙舟队的辉煌篇章。
2018年,中国龙舟赛事改革应声而至。聊大龙舟队被迫“大换血”:首次在全校范围招募队员。面对这支近乎零基础的“新手小白”队,吕艳丽只要求一个字:拼。
金牌和领奖台上的欢笑,是大家看得到的,而背后的汗水和泪水,却是大家看不到的。
真正让更多国人记住他们的,还是2023年在泰国举行的第16届龙舟世锦赛。聊大龙舟队作为中国代表团12支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支大学生队,最终以6金、1银圆满收官。
近年来,聊大龙舟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活力团支部”,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800多名龙舟人才,指导帮助枣庄学院、青岛大学等省内外20多所院校组建龙舟队、开展龙舟运动。
吕艳丽的丈夫也在聊城大学工作,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大的读高中,小的刚读小学。近年来,为了保持竞技水平,每年冬季,队伍都会到南方封闭集训,一去就是一两个月。但家人都很支持她的工作,这些年来,大部分时间都是公婆帮忙照看孩子。尤其是小女儿,刚满3个月就跟着自己南征北战,小小年纪已经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外出比赛期间,吕艳丽总扮演多个角色:领队、教练、采购员、宿管员、厨师、队医。队员们普遍反映南方伙食不习惯,吃米饭总觉得没力气。于是,每次去南方打比赛,她就提前蒸上几锅馒头、再炒个小咸菜给队员们带上。训练强度大,吕艳丽就忙里偷闲回家炖上一锅红烧肉,给队员加餐,补充一下营养。大伙感慨地说,馒头咸菜里都是“吕妈”满满的爱。
一支“学生队”,能拿这么多冠军,到底有什么秘诀?吕艳丽说,她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路披荆斩棘地走过来,靠的究竟是什么?如今答案呼之欲出,“‘齐心协力、敢为人先、同舟共济、奋发有为’这16个字就是概括总结的聊大龙舟精神,也是我们夺冠的秘诀,是铸就这支‘王者之师’的真正灵魂所在。”吕艳丽说。
(大众新闻记者 薛良诚 编辑 张春宇 设计 魏亦汝 实习生 苏羽佳)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