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服务科技和产业创新 重庆“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任务全面落地

发布时间:2025-09-25 10:14:50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王钰)9月24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举行,介绍“十四五”时期现代化新重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发展成效。

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大伟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已进入收官冲刺阶段。五年来,重庆践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着力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明确的重点任务全面落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户市场主体有效注册商标量等多项指标提前完成,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基础。2023年修订出台的《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在全国地方立法中率先推出“公证悬赏取证制度”,让证据收集更高效、更省心。建立了“确认专利不侵权裁决”制度,这一制度创新被国家层面吸纳推广。2025年,出台我市知识产权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让创新主体实实在在感受到“创新有章法,发展有方向”。

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重大平台。获批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已累计为381家创新主体开展专利预审服务,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从16个月压缩至6个月以内。获批建成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实现我市辖区内专利、植物新品种等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审理质效显著提升。

加快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推动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职能由市级下沉到26个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实现专利行政维权属地办、加快办。市高法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签署《加强知识产权领域替代性争议解决交流与合作协议》,成功调解多起重要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努力打造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优选地。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显示,我市社会满意度从2020年的80.94分提升至82.43分,位居西部第二。

着力构建知识产权运用新生态,赋能产业发展。

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和转化运用。围绕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实施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9.8%提升到12.2%。“十四五”期间我市获中国专利奖69项,其中金奖2项、银奖6项。

大力打造知识产权运营生态。“1+2+N”运营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即建成运行西部首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进数字科技、生物医药等2个市级运营中心建设,N个区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收储可运营专利5万余件,知识产权供给方和知识产权需求方对接有了“门路”。积极推动“银企”对接让“知产”变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较“十三五”增长104.3%,金融惠企扩面增量,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大力发掘商标品牌和地理标志价值。实施商标品牌奖励和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全市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总量达到371件,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成效持续显现。

着力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全链条,助力科技创新。

全力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国家知识产权局综合业务受理窗口实现主要业务“一窗通办”。在两江新区、高新区、荣昌区、梁平区、黔江区、云阳县6个区县设立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商标注册服务从“唯一窗口办”转变为“区域就近办”。建成11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化机构、20个区县级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群众办理知识产权事务更加便捷。以黔江受理窗口为例,通过“电子预审+跟踪指导”服务,平均可为申请人节约办理时间15个工作日。

全力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开展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等3项国家试点,以提高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水平推进服务质量提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别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5倍和1倍,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重庆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高标准谋划“十五五”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更好发挥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