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积极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重庆新设“分娩镇痛”“亲情陪产”等价格项目

发布时间:2025-09-26 12:32:31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唐雨)对于患者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医药费。重庆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如何引导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让群众获得更加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推动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9月25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举行,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医疗保障发展成效。发布会上,市医保局副局长吴良和就该问题进行相关解答。

吴良和介绍,“十四五”以来,市医保局持续加强医疗服务价格宏观管理,对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实行总量调控,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提升价格管理的社会效益。坚持在总量范围内突出重点、有升有降,充分发挥价格工具的杠杆作用,保障人民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工作过程中,市医保局突出“三个聚焦”。

聚焦“立规范”,加快落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市医保局严格对照国家立项指南,整合规范现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实施医疗服务收费全国统一规范,让医疗机构更好计价、更规范收费。

目前,重庆已落地执行护理类13类立项指南,整合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1254项,让群众明明白白消费。比如,照顾“老的”,新设“免陪照护服务”等价格项目,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问题,减轻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照护压力;呵护“小的”,新设“早产儿护理”“新生儿护理”等价格项目,使儿童患者能享受更专业更安全的医疗服务;体贴“孕的”,新设“分娩镇痛”“亲情陪产”等价格项目,为孕产妇提供更优质更精细的医疗服务,积极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聚焦“建制度”,建立灵敏有度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市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兼顾医疗事业发展、社会承受能力、区域发展差异等因素,调控医疗服务价格总体水平,明确了动态调整启动和约束条件评估的5类18项指标,解决价格何时调、调不调的窗口问题,用量化数据指标说话,切实增强改革预期。通过降低以设备物耗为主的检查项目价格,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稳定了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使人民群众医药总体费用可负担。

聚焦“求创新”,力争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支持临床技术突破。支持儿科等薄弱学科建设,比如在中医类等51个项目中,对向儿童提供的医疗服务设立单独收费项目。支持中医传承创新发展,比如,在中医针法价格项目中,根据医生级别设置不同的项目价格水平,体现医生综合诊疗能力。市医保局公布了两批共273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填补了诊疗空白,满足了临床需求,积极支持创新技术产品进入临床应用和医药产业发展。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