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赋能乡村振兴的“迷彩”力量——吕梁创新实施“老兵村长”工程亮点展示

发布时间:2025-09-26 14:11:44

  在革命老区吕梁的广袤乡村,一场以“兵”为纽带、以“治”为核心的生动实践正蓬勃开展。近年来,吕梁市创新实施“老兵村长”工程,积极选拔、培养、任用优秀退役军人在村(社区)“两委”中担任主干,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村长)等关键职务,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带动力强的“兵支书”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迷彩”力量。

  精准选育

  “兵人才”成为“领头雁”

  吕梁作为兵员大市,拥有数量众多、素质优良的退役军人。如何将这一宝贵人力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吕梁市委、市政府与吕梁军分区联合发力,将“老兵村长”工程作为巩固执政根基的重要战略。组织部门与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动,对全市退役军人进行全覆盖摸底,建立“兵人才”数据库,精准锁定政治素质过硬、致富能力突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人才。

  通过系统培训“赋能”,该市依托市委党校,为“兵支书”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培训采用“白天赶大集、晚上聊大天、田头扛大锄”的独特方式,将军队纪律与实战教学相结合,全面提升他们的履职能力和致富本领。

  不仅如此,军地双方通过“三帮一带”机制,投入2000余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军创企业提供定向就业岗位,龙头企业包销农产品,社会组织设立关爱基金,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军地双方联合开发的拥军智慧平台,集政策查询、就业对接、优惠服务于一体,为军人军属和“老兵村长”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让他们能够安心扎根基层、服务乡村。

  机制创新

  “兵支书”激发“高效能”

  吕梁市在选育用好“老兵村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确保这支队伍既能“上任”又能“善治”。

  该市探索建立一套“选、育、管、用、励”的全链条工作机制,为“兵支书”发挥作用提供坚实保障。通过健全考核评价与动态管理机制,明确履职责任清单,结合群众评议与实绩考核,对表现优异者给予表彰奖励,对不适应岗位者及时调整帮扶,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的良好氛围。

  强化履职支撑与权益保障,该市建立县乡领导干部与“兵支书”结对帮扶制度,定期召开议事协调会,为他们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难题提供组织支持。此外,还搭建了“兵支书”工作交流平台,通过定期举办“书记论坛”、现场观摩会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扎根乡土

  “迷彩绿”描绘“新画卷”

  初秋时节,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德岗村党支部书记梁云鹏带领客商参观村中的仰韶文化遗址、木材林、经济林、草地以及特色农业项目。

  这位退役军人自2021年上任以来,依托德岗村独特的仰韶文化遗址和现代农业项目,积极探索古老文明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致力于打造“吕梁农文旅融合仰韶文化第一村”。

  2023年,梁云鹏带领村委会成员建设高标准农田1220亩、硬化上山道路11公里,为村民上山耕种秋收提供便利的同时,大幅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村庄的变化与发展,纷纷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身的生产生活和村庄的发展建设中,让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吕梁市稳步推进“老兵村长”工程,将退役军人工作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兑现了“送走一个合格兵,迎回一位带头人”的承诺。在全市2423个行政村(社区)中,有225名退役军人担任“两委”主干,584人担任“两委”委员。

  中阳县枝柯镇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陈能亮将军队的雷厉风行和顽强拼搏精神带回乡村,以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光伏、养殖等特色产业。2023年建成的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的稳定收益;去年建成的烤馍厂不仅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还吸纳了20名村民就业。在他的带领下,张家沟村党支部连续九年获评全市五好党支部。

  “老兵村长”们初心不改,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退役不褪色”的誓言,成为吕梁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吕梁的乡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未来,他们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贡献力量,书写更多新时代的“吕梁英雄传”。

  本报记者李全明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