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00多天,寻访72个村落……通过“客家纹样数字再生工程”,2016件纹样被收入全球首个客家纹样数据库,并对外开放。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客家纹样,由文化遗产变成可以检索、分析和应用的文化资产。这些散落在赣南客家村落、雕刻在屋檐上、绣在衣服上的纹样,正在获得新生。
江西赣州,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被誉为“客家摇篮”。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上,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位列其中。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谱系里,纹样是其中的显性表达方式之一,具有古朴、生动、寓意明确的典型特征。从客家传统服饰的虎头纹、莲花纹、蝴蝶纹,到围屋建筑中的“福”纹、“寿”纹……丰富多彩的纹样凝聚着客家匠人的心血,是客家历史文化跨越时空的讲述者。
然而,赣南客家传统纹样的研究和应用,曾一度存在零散、粗放的问题。许多纹样散落在乡村的残破老屋和民间收藏家手中,缺乏系统整理和保护,随着时间推移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
为了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客家传统纹样资源,2024年10月,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启动“客家纹样数字再生工程”,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全球首个客家纹样数据库初步建设。2000多件传统纹样从散落各地的老房子、旧衣物中被收集起来,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由文化遗产变成可以检索、分析和应用的文化资产。
300多天,72个村落,141个古建,818件服饰,2016件纹样……这是一次类似“寻宝”的纹样采集工作。
“由于赣南特殊的建筑材质,几百年下来,很多纹样已经风化,看不太清楚了。”工作人员回忆说,“再不记录,过几年可能就彻底消失了。即使勉强恢复,许多纹样也变得似是而非。”
每一件纹样都经历了拍摄高清照片、绘制线稿和彩稿的流程,有的还需要建立3D模型。这些资料全部录入数据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客家纹样“数字博物馆”,其中大部分纹样以前从未被系统整理和关注过。
这个数据库并不是简单地把图片存起来。每件纹样都有详细档案,包括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含义、使用场合等。未来,研究人员还会把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研究成果整理进去,形成一个立体的信息网络。
更重要的是,该数据库对外开放。文创设计师可以从中找寻创作灵感,学者可以用来做研究,老师可以用来上课……目前,已经有不少设计公司、教学机构和文化机构开始使用数据库中的素材。这些散落在赣南客家村落、雕刻在屋檐上、绣在衣服上的纹样,正在获得新生。
工作人员在采集客家纹样 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在大量的纹样中,有一个常出现在客家儿童花帽上的纹样——四叶莲,它对客家人来说不只是装饰。历史上,四叶造型的纹样在战国的铜镜、唐宋柿蒂纹织锦上时常可见。当年,客家人从北方迁到南方时,不能把整个家都带走,就把四叶造型的图案绣在衣服上、刻在器具上,作为对故乡的念想,并逐步演化为客家四叶莲造型纹样,流传至今。可以说,这个纹样也是中华文化不断交融的生动见证。
“有些人觉得客家文化‘老’或‘远’,审美也容易刻板化。但通过IP运营,四叶莲能以年轻、有趣、亲切的方式走进今天的生活。”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曾小军说。研究院的设计师提取了传统的四叶莲造型,通过和其他客家纹样组合,成为客家青年喜爱的文化符号。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本地院校与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等院校开展了交流合作。当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教师谢菁向马来西亚师生展示四叶莲纹样时,现场的反应超出了预期。
“他们看到四叶莲纹样后,眼睛都亮了!”谢菁回忆说,“马来西亚师生对客家纹样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说,马来西亚也有很多传统纹样,希望能和客家纹样进行对比研究,还可以把两地的纹样元素结合起来,创作新的作品。”
这次有益的尝试也坚定了研究院把客家纹样数据库做成全球数据库的决心。目前,已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研究机构表达了合作意愿。“全球客家纹样征集计划”预计明年启动,以丰富数据库内容。并且,还将举办世界客家纹样设计大赛,鼓励全球设计师基于传统纹样进行创新设计。
“现在只是开了个头,我们计划3年至5年内把数据库扩展到5000件纹样,不仅覆盖国内各地的客家文化区域,还包括海外的客家社群。”曾小军说,“客家文化不只属于某个地方,它是全世界客家人共同的财富。我们要把分散在各地的客家文化碎片重新拼接起来,让客家人都能找到文化的根。”(来源:中国文化报)
广东省台办供稿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