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在,风浪平”
在我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
流传着妈祖可以祈雨祈晴
预知祸福、护人安康的传说
有统计显示
妈祖文化已遍布全球49个国家
成为中华侨民共同的文化记忆
2009年9月
“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湄洲妈祖阁入选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
首批文物点
01. 渔家女为何能“调风布雨”?
谁是妈祖?
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并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方志记载,妈祖名为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是一个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岛的渔家女子。她自幼聪慧好学,受过教育尤其喜好研究天气现象;精通水性,对海事有着不同凡响的灵感,立志运用知识帮助乡邻“征服”狂风恶浪。
方志记载,林默通过对自然长期的观察研究并结合前人经验,能够通过海浪的形状、沿海发出的声响、云彩和“断虹”等天气现象预判台风活动规律。闽粤沿海渔民流传至今的谚语“断虹现,天要变”,可能是妈祖留下的识别台风的朴素智慧。
相传,在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的一个狂风暴雨天,林默为抢救海上遇险船民奋不顾身,因风浪太大不幸被台风卷走。人们不愿承认林默遇难,此后,民间传说将其事迹不断演义。
02. 妈祖文化的地理与气候根基
妈祖文化的源起与发扬传播,与地理、气候密切相关。学界普遍认为,妈祖文化是在百越海洋社会基于其海洋季风气候背景,在其传统原始信仰基础上,日渐发展起来的。
一般认为,妈祖文化的核心起源是福建湄洲岛。湄洲岛海洋渔业资源丰富航海业发达,台风等气象灾害多发,而湄洲湾三面环山、湾口向东南敞开,形成天然避风港。这样的地形使得湄洲岛成为过往船只的重要避风和补给站,渔民和海商在湄洲岛祈求妈祖保佑航海安全,逐渐形成妈祖文化。
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福建沿海地区成为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泉州港崛起,妈祖文化随漕运船队、商船传播到浙江、广东、台湾等地,并进一步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郑和下西洋期间,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郑和完成了明成祖交给他的艰巨任务,他把这个荣誉和功劳归于妈祖“护航”,进而加速了妈祖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如今,妈祖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跨越千年
从福建湄洲湾出来的渔家姑娘
早已变成连接天地
沟通古老与现代
凝聚中华民族共识与血脉的
文化纽带
在更广阔的领域
妈祖文化延伸出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对生命安全的守护
也将闪耀更多光芒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广东省台办供稿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