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省情概况

自然地理

发布时间:2025-09-29 14:56:10

  位置境域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接广西,南邻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陆地最东端至饶平县大埕镇,最西端至廉江市高桥镇。东西跨度约800千米,南北跨度约600千米,岸线总长度为4114千米,已开发利用的岸线长度为1414千米,约占总长度的35%。土地总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拥有海岛1963个,总面积1513.17平方千米,在中国沿海省(区、市)中列第二位。海岸带区域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滩涂面积超2000平方千米,拥有大、小海湾510多个,优质滨海沙滩170多处,红树林106平方千米。

  气候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且雨热同季。

  气温

  广东省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气温分布呈南高北低,雷州半岛南端徐闻最高(23.8℃),粤北山区连山最低(18.9℃)。月平均气温最冷的1月为13.3℃,最热的7月为28.5℃。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韶关,为42.0℃,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梅州,为-7.3℃。

  降水

  广东省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平均降水量为1798.8毫米,最少年份为1179.6毫米,最多年份达2321.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呈多中心分布。3个多雨中心分别是恩平-阳江、海丰和龙门-清远,其中年平均降水量海丰和恩平超过2500毫米,龙门为2167.8毫米。暴雨最频繁的是海丰,年平均暴雨日数14.1天。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最少(40.1毫米),6月最多(329.7毫米)最大日降水量640.6毫米,出现在清远。

  日照

  广东省年平均日照时数自北向南增加,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1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兆~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

  地质

  广东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跨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大致以海南岛南湍的九所一陵水大断裂为界:广东大陆及海南岛大部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崖县地区及西沙群岛一带属于南海地台。广东大陆及海南岛大部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其演化历程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及相应的构造旋回和构造运动:下古生代期间,为属于地槽性质的活动区,其时的沉积物及岩浆活动产物组成了广东省的褶皱基础;上古生代到中生代初期,为属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台性质阶段,其沉积物构成广东省沉积盖层;中生代中期以来,即晚三叠纪晚期或早侏罗世,为进入属于活动区性质的地洼区发展阶段,其沉积物构成广东省第三构造层。广东省还经历了4个强烈的回旋地壳活动,形成了以东北-西南向断裂为主,东西向断裂为辅的断裂构造。

  地形地貌

  广东省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积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丹霞山和金鸡岭等;沿海还有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包括其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水文

  广东省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全省河流主要以珠江流域(东、西、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及独流入海的韩江水系和粤东沿海、粤西沿海诸河为主,占全省面积99.81%,其次为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水系和洞庭湖水系,截至2023年,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614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60条)。独流入海河流52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河道长度超过10万千米,湖泊150多个。其中西江在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17960平方千米,北江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42930平方千米,东江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31840平方千米,珠江三角洲流域面积26820平方千米,韩江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17851平方千米,粤东诸河面积15810平方千米,鉴江及粤西诸河面积33450平方千米,洞庭湖水系湘江广东省境内面积99平方千米,鄱阳湖水系赣江广东省境内面积240平方千米。

  珠江

  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河,原指广州到东江口的河段,因河中有海珠岛而得名,后以之称该水系。习惯所称珠江流域系指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广大流域,跨越滇、黔、粤,桂、赣和湘等省区。由东、北、西三大江汇流而成,主要干支流总长约1.1万千米,流域总面积45.26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越南境内的1万多平方千米)。珠江流域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4.5%,平原盆地分散,占5.5%。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珠江年均径流量为3412亿立方米,以水量而言,居中国河流的第二位,4~9月为汛期,流量占全年70%~80%,洪水多出现于夏季,下游及三角洲常有较大秋汛。年均含沙量为0.126~0.344千克/立方米,年均输沙总量约为8554万吨,其中西江约7530万吨,占总输沙量90%左右,多来自红水河。东江年均输沙量约429万吨,不及总输沙量的4%。

  土壤

  广东省土壤划分为人为土、铁铝土、初育土、盐碱土、半水成土、水成土6个土纲,下分水稻土、湿暖铁铝土、湿热铁铝土、石质初育土、砂质初育土、暗半水成土、淡半水成土、水成土、盐土9个亚纲,水稻土、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火山灰土、石灰土、紫色土、粗骨土、石质土、滨海砂土、南方山地草甸土、潮土、沼泽土、酸性硫酸盐土、滨海盐土等16个土类,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咸酸型水稻土、黄壤、黄壤性土、红壤、红壤性土、黄红壤、赤红壤、黄色赤红壤、砖红壤、黄色砖红壤、火山灰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酸性紫色土、碱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酸性粗骨土、酸性石质土、固定砂土、半固定砂土、流动砂土、山地草甸土、潮土、脱潮土、湿潮土、沼泽土、含盐酸性硫酸盐土、滨海盐土、滨海潮间盐土、滨海沼泽盐土等36个亚类,再往下分为131个土属,522个土种。

  自然灾害

  广东省是各种气象灾害多发省份,主要灾害有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强对流天气、雷击、高温、干旱及低温阴雨、寒露风、寒潮和冰(霜)冻等低温灾害,灾种多,灾期长,发生频率高,灾害重。同时,广东省也是中国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影响严重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威胁严重。

  2023年,广东省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灾害为主,暴雨灾害重,台风频数正常略少但强度大,阶段性、局地性气象灾害突出。赤潮、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咸潮入侵和海水入侵等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3亿元,死亡失踪1人。全年汛期持续时间长达219天,台风“海葵”及其残涡横扫广东省,带来罕见极端强降水,年平均最高气温达到历史第二高,年暴雨过程次数有记录以来最多,6月下旬极端强降水致清远、韶关受灾,年末迎来1978年以来12月第二强寒潮。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