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赋能未来 低碳引领发展
年均开采资源总量约1.28亿吨标准煤;建成第一口埋藏最浅、温度最高、自流量最大地热井;山西综改示范区建成10余座绿色能源岛……9月28日,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国际地热论坛在太原举行。此次论坛以“地热赋能未来低碳引领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冰岛、古巴、坦桑尼亚等国的200余名政产学研界代表,共同探索地热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
山西作为中国能源革命的排头兵,地热资源禀赋优越,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推动地热开发利用作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支撑,以“全链条布局、多场景应用、国际化合作”为路径,全力打造地热产业新高地。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姚青林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先后出台地热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投入勘查经费5.78亿元,部署实施省级公益性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61个。大力打造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技术交流合作,建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示范项目,推动山西地热能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省已经评价地区的浅层地热能年均可开采资源总量约1.28亿吨标准煤。回灌条件下,中深层地热年度可采资源量约1.3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可采总量的7.25%。在大同市天镇-阳高,建成我国内陆中东部地区第一口埋藏最浅、温度最高、自流量最大的地热井,实现地热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
为推进区域规模替代,我省加强技术创新和试点示范。山西综改示范区持续推动“地热+”综合能源供热制冷,建成10余座“以地热能为主,太阳能、风能、空气能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岛,供热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省地勘局与中国地质大学等联合创建的“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为建设发电、供暖、农业、教学、科研梯级利用基地,促进规模发电-工业烘干-温室种养-居民供暖全链条发展提供了示范。太原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地热供暖制冷等22个项目先后落地,以点带面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核定地热销售收入价格为1元/立方米,有效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为地热能的规模化、商业化开发创造更优越的发展环境。
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邓军等8名国内知名专家,围绕地热能产业政策、地学技术前沿信息、科技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分享,共同探讨地热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此外,山西省地质勘查局还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热培训中心,古巴、冰岛、坦桑尼亚等国家地质调查系统召开圆桌会议,携手探讨深化合作事宜,共同谋划务实发展大计。论坛设置的非洲项目推介专场,展示了来自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7个国家的63个项目,为我省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
与会嘉宾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聚焦地热产业前沿趋势,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打造地热能全产业链生态圈,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和“山西力量”。
作为2025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五大国际会议之一,本次论坛由冰岛国家地调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和山西地质集团联合主办。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薛建英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