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定格一瞬 见证亿万年 榆社化石百年特展里的“山西往事”

发布时间:2025-09-29 16:23:55

  9月26日,“生命驿站——榆社化石发现百年特展”在山西青铜博物馆临展厅隆重启幕。该展览由山西博物院联合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山西自然博物馆共同呈现,以“发现·解码”“探索·见证”“保护·永恒”三大单元为脉络,系统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留存下的地球脉动与生命的兴衰。

  榆社产有丰富的三叠纪爬行动物化石和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被誉为“史前地球的生命信息库”。尤其是距今530万至250万年间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在研究上新世地球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方面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承上启下性”。

  在榆社化石首次发现百年之际,这场展览也为今日的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见远古地球环境与动物世界的奇异窗口。

  远古山西的“居民档案”

  走进展厅,时间仿佛一下子被拉回了亿万年前,更像是被按下暂停键的远古世界。

  你瞧,这里有大象、犀牛、剑齿虎等远古动物的骨骼化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或许想不到,在数百万年前的榆社,为何能活跃着这样奇异的动物?

  展厅现场,山西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董黎阳正在解密,“榆社地区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集中在新生代的上新世,距今有530万年-250万年。当时的气温比我们现在要温暖2-3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也非常高,是一个非常适宜动物生存的环境。”古生物学家正是根据这些化石,判断出远古的气候,说明数百万年前的山西,并非今日的黄土高原,而是一片气候温润、水草丰美的宜居地,是各种哺乳动物的乐园,包括三趾马、剑齿象、大唇犀、原大羚等远古动物。除此之外,榆社地区还产有丰富的三叠纪爬行动物化石,包括肯氏兽、副肯氏兽等。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榆社地区典型的爬行类、食肉类、啮齿类、长鼻类、偶蹄类、奇蹄类和鱼类等七大类古脊椎动物的化石。

  其实,展览的深层价值不仅仅在于我们能和远古生物“见面”,更重要的是来研究各类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化石,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哺乳动物的演化关系,可以了解现在的动物是怎么来的。此外,就是研究榆社的古气候演变,对咱们人类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董黎阳说,榆社化石群的启示愈发深刻,它揭示了地球气候变化与生物演化之间的规律。“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全球气候也在变暖,这样的气候环境恰恰和上新世时期的榆社类似。所以研究榆社地区动物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的演化过程,一是为我们预测气候变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参照,二是启发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惊心动魄的“搏斗现场”

  在群像展区的最中央,一具极为罕见的化石正无声诉说着史前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头凶猛的剑齿虎,其致命的犬齿已深深刺入一只鬣狗的头骨,正当这生死搏杀达到顶峰的刹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或许是泥石流,或许是洪水,将这一瞬间永恒封存于泥沙之中。

  “太不可思议了!这就跟拍照片一样,只不过这张‘照片’用了亿万年才冲洗出来。”一位观众小声感叹。没错,这个展览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这种“瞬间的定格”。

  这应该是整个展览中最具科学价值的一件展品,也是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让我们看到的不是结果,而是正在进行的过程。“这块珍贵的化石,超越了物种本身的意义,成为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载体,就像现在我们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那样,老虎、狮子捕食鬣狗……所以说地球的故事一直在重复,我们现在去讨论远古生物,也许在几亿年后,更高级的生物在讨论人类的故事。”听到董黎阳的介绍,围观的游客们都从刚才的紧张、恐怖中缓过神来,这就是地球的魅力吧,周而复始,却又总能呈现出各种活生生的故事。

  在剑齿虎与鬣狗上颌骨化石的对面,还有一个令人震撼的“大家伙”,那就是剑齿象头骨化石。剑齿象,是真象类演化的早期代表,因化石大量发现于黄河流域,又俗名黄河象。它们的体型巨大,四肢较长,头骨和下颌极大地加高,并具有又长又弯的象牙。正在展示的这具化石,象牙就长达2米……“通过象牙判断,这应该是一头成年的剑齿象。剑齿象,身高最高达到8米,体重超过10吨,是当时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董黎阳介绍,就因为剑齿象体型太庞大了,行动起来非常不便,“折损率”有点高,常陷入泥沙中。一万年前左右时,末期冰期事件到来,剑齿象不能适应寒冷气候,最终灭绝。

  肯氏兽,中国化石研究的“开山鼻祖”

  榆社的地质历史,非常宏大。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三叠系期间,地质历史上溯到距今2.4亿年前,榆社成为爬行动物的天堂,尤其著名的是银郊中国肯氏兽、副肯氏兽、山西鳄等,被称为“中国肯氏兽动物群”;侏罗纪到白垩纪期间,距今2亿年-6500万年,地壳抬升剥蚀,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距今13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开始,榆社地区断陷形成盆地,从700万年前左右开始在盆地内发育河流、湖泊,孕育了“榆社动物群”;最后,从250万年开始距今,地壳再次抬升,湖泊消失,黄土堆积,塑造了今天的黄土地貌。

  展厅一侧,模样略显奇特的肯氏兽化石可是个“明星”,正是因为以它为代表的三叠纪爬行动物的出现,填补了中国研究这一时段远古生物化石的空白。上世纪30年代,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先生首次在山西发现了三叠纪爬行化石。新中国成立后杨钟健、孙艾玲等古生物学家相继在榆社—武乡一带发现并研究了大量的爬行动物化石,提出了“中国肯氏兽动物群”。董黎阳介绍,“中国肯氏兽动物群可与南非、俄罗斯同时代的肯氏兽动物群相媲美,是具有全球研究意义的一个动物群,对研究二齿兽的演化、古大陆板块拼合具有非常高的科学价值。”

  眼前,你看的肯氏兽只是一个骨架,无法串联起它曾经的模样,但据董黎阳介绍,远古时期的肯氏兽,就是一个长得有点萌的“家伙”,它行动比较笨重,属于比较低等的爬行动物,饮食上吃的“清淡”,就是一些柔嫩的蕨类。参观队伍中,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好奇地问:“为什么它不吃草呢?”“草,出现在白垩纪时期,三叠纪还没有草这样的植物呢!”董黎阳的回答让小朋友茅塞顿开,也让现场参观的公众们收获颇丰。

  本次展览,就像一本立体的、能走进去看的故事书。它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呈现着来自地下的化石,讲述着关于生命、自然与时间的故事。展览将持续至12月底,如果你有兴趣,不妨走进山西青铜博物馆,亲眼见证地球深处的生命记忆,聆听物种演化的磅礴律动。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孙轶琼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