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迈向万亿级“汽车之都”③丨协同“共建生态” 解锁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30 15:51:36

“充分发挥重庆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丰富、产业生态良好等比较优势,努力在产业控制力、创新策源力、品牌影响力、行业竞争力、生态集聚力等方面实现显著跃升……”

9月28日,重庆市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座谈会召开,明确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提升生态集聚力,是重庆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一环。

如何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生态圈”?重庆的解题思路是:共建“科创圈”、共织“充电网”、共搭“服务台”,打通汽车产业发展“任督二脉”,让“汽车之都”的新名片在产业生态共荣中愈发鲜亮。

共建“科创圈”

为产业注入“最强大脑”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本质是科技创新的较量。重庆深谙此道,从芯片到软件,从技术平台到研发体系,正以全链条创新打破产业壁垒,为汽车产业装上“最强大脑”。

今年9月初,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芯片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这个汇聚66家“盟友”的“大家庭”,既有长安汽车这样的整车龙头,也有马山电子等芯片企业,更有高校科研院所与金融机构加盟。 

“以前芯片企业找整车厂对接难,整车厂想定制芯片没渠道,现在联盟就是‘桥梁’。”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推动芯片与整车技术深度耦合,让汽车、电子、材料等领域跨界创新“开花结果”,筑牢自主可控的芯片生态根基。

提高芯片本地生产配套率,是重庆高质量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点。早在多年前,重庆就已在汽车芯片领域“布棋落子”。

以西永微电园为例,2016年,这里就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笔电生产基地,但缺乏自主研发的芯片核心产品。为此,园区持续引进芯片企业,如华润微电子、联合微电子、中国电科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相继落户,着手研发包括汽车芯片在内的“芯动力”产品。

截至2024年底,该园区企业已开发各类汽车芯片168款,83款实现量产,23款直接供应本地整车厂,让“重庆车”用上“重庆芯”成为常态。

如果说芯片等软件是汽车的“灵魂”,那么重庆正全力打造“灵魂栖息地”。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重庆加快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积极规划汽车软件产业,成功引进并培育了普华基础软件、长安汽车软件、赛力斯凤凰智创等众多领军企业。

截至目前,重庆已汇聚超过220家汽车软件企业,形成了涵盖“车路云网图”全产业链汽车软件生态。2024年,重庆汽车软件产业实现营收301.4亿元,同比增长27.4%,发展势头强劲。

企业的创新活力,也让重庆汽车行业科创实力“底气十足”。

在这里,长安汽车搭建的“六国十地”全球研发体系,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稳居行业第一;其“魔方技术平台”作为全球首个多动力兼容平台,让不同能源类型的汽车能共享核心技术。

博世氢动力的燃料电池产品,同样以领先的技术指标和商业化水平,为重庆氢能汽车发展注入动力。

数据显示,重庆汽车行业研发投入强度比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高69%,自主品牌汽车产量占比达90%。

共织“充电网”

让出行告别“续航焦虑”

“一杯咖啡的时间,车子就能满电出发。”如今在重庆,这样的便捷体验已成为新能源车主的日常。从超级充电站到数字服务平台,重庆正以“一张网”破解充电难题,让绿色出行更安心。

在重庆市渝北区渝鲁大道的国网渝北鲁能星城超级充电站内,前来充电的新能源汽车用户络绎不绝。8000多平方米的场地里,51台智能充电桩一字排开,可同时为62辆车充电——10分钟充电就能跑400公里的超充体验,让车主们省去了长时间等待的烦恼。  

更贴心的是,这里专门设置了公交充电区,3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能“扎堆”补能;双舱智能换电平台则为出租车、网约车开辟了“绿色通道”,3分钟就能满电上路,日均服务达800辆次。

“以前找桩像‘大海捞针’,现在打开渝易充APP,哪个桩空闲一目了然。”车主陈雷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这样的便捷,源于重庆对充电网络的精心布局。目前,重庆每个超充站点都至少配备1个超充桩,中心城区正加速打造“1公里超充圈”,让车主出门就能找到充电点。

效率更是“看得见”:今年上半年,超充桩仅占全市充电桩总量的4.45%,却贡献了14.06%的充电量;单桩日均充电量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82%,“小桩体”发挥出“大能量”。 

数字技术的加持,让充电网络管理更“聪明”。

2024年8月,重庆市数字捷充平台正式上线,通过“桩端+车端+电网端”的数据联动,能实时跟踪各区县超充站建设目标、进度与完成率,哪个区域建设快、哪个项目还需推进,打开平台就能一目了然。

截至目前,重庆已建成充电桩42.2万个,平均每2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个充电桩“保驾护航”;1556座超充站更是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做到这一点的省级行政区。

与此同时,成渝“氢走廊”建设稳步推进,L3级自动驾驶、“车路云一体化”等10项国家级试点落地,智慧公交、无人驾驶物流车穿梭在街头巷尾,让未来出行场景提前走进现实。 

共搭“服务台”

为产业打通“发展动脉”

产业要壮大,服务是保障。

为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通“发展动脉”,重庆从物流、金融、检验检测等多方面入手,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让产业链上下游跑得更顺畅。

今年6月,一列满载汽车零配件的集装箱班列从重庆鱼嘴站缓缓驶出,一路向西直奔新疆三坪——这是重庆首条直达新疆的专业化汽车零配件铁路运输专线。

“以前零配件运到西北,要转好几次车,现在‘点到点’直达,时间省了近30%。”负责运输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条专线不仅整合了重庆的制造产能、铁路的干线运力和新疆的仓储节点,还与国际物流通道无缝衔接,形成了“东联长江经济带、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立体物流网。

国铁成都局重庆铁路物流中心营销部经济师何雨认为,这不仅是物流通道的突破,更能推动“铁路物流带动产业布局、产业需求反哺物流效能”的良性循环,让重庆汽车零配件更快“走进”西北市场。

服务生态不止于物流,金融“活水”的注入,也为企业发展解了“燃眉之急”。

近年来,重庆积极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推出“汽车产业专项贷”“研发保险”等特色产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搭建了“政银企对接平台”,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

检验检测服务,是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的关键所在。目前,重庆已建成多家国家级汽车检验检测机构,能提供整车性能测试、零部件可靠性验证等全流程服务。

“以前产品要送到外地检测,来回要半个月,现在在本地就能完成,效率提高太多了。”一家汽车电子企业负责人说,便捷的检验检测服务,让企业能更快调整产品设计,抢占市场先机。

从科创协同到充电便民,从物流畅通到金融护航,重庆正以“共建生态”为密钥,解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未来,这座“汽车之都”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汇聚资源,让产业链更紧密、创新链更强劲、服务链更完善,在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书写更多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庆新篇章。

第1眼TV-华龙网 陈雨/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