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
今年是孔子诞辰2576周年。祭孔何以赓续千年?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祭孔,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驱动着海内外民众的携手奔赴?
祭孔,不仅仅是在纪念一个叫孔子的古圣先贤,而是对孔子精神的深度认知和崭新确认。
历史如同镜子,赋予孔子多样面孔。
历史是一面平面镜,记录着孔子的本来模样。
谁是孔子?史料所载,其名为孔丘,于2500多年前,生活在山东一带,讲学于杏坛,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有理想也有烦恼,有着属于自己的性格、缺点和困惑。
历史犹如一面多棱镜,映照出孔子的多样面孔。
孔子早已不单单是指孔丘。受史料所限,更多时候,孔子“活”在历史的注解与阐释里。2000多年里,他不只是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一个“系列形象”。
比如,战国时代,他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之言,孟子说他像“圣之时者”(识时务的圣人)。
汉武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他捧上“素王”(没有王位的王)的神坛。
时至宋代,朱熹等理学家们奉他为道德哲学的终极权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孔子逐渐演变为后世注解下的“历史巨星”。它所代表的不单是孔子本人,更是每个时代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投射,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历史是一面透视镜,刻画出孔子的符号价值。
今天的孔子已不单单是一个名字,更代表着一种高度抽象的文化象征,脱离具体的人和学术争论而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
比如以“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为代表的教育符号,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符号,以仁爱、和谐、中庸为核心的价值符号,等等。
它超越学术争论,而无处不在,成为享誉全球的文化符号。甚至不需要知道其生平细节,只要看到这个符号,就能立刻联想到它所代表的价值。
“符号孔子”赋予祭孔丰厚的内涵。祭孔,不单单是纪念孔子,而是崇尚“符号孔子”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价值精髓。
在中华文明的脉络深处,“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议题。
它源于敬畏,成于礼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祖先最原始的情感与认知。
原始社会,“万物有灵”的观念,催生“祭”的雏形。
进入国家阶段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从民间行为上升为最重要的国家政治活动,成为与“军事”同等重要的国家运转支柱。
到了周代,“祭”被系统地纳入“礼乐制度”,形成了严谨的规范。唐宋以降,礼制下移与民间普及。“敬天法祖”的观念深入千家万户,祭祖成为每个家族最核心的活动。修建宗祠、编修族谱、举行春秋祭祀,成为维系宗法社会的重要纽带。
进入现代社会,传统祭祀的鬼神色彩逐渐淡化。但祭祀活动并未消失,而是发生了 “内在化”和“象征化” 的转变,超越简单的仪式,成为追思和文化认同的表达方式。
以“祭”之形,行“文”之实。“祭孔”作为“祭”这一形式的最现实应用,超越了单纯对先贤的怀念,本质上是将“祭”这一古老文化形式的最高规格,用于尊崇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使其成为活的文化传承仪式。
其目的不再是祈求福报,而是表达对“道”的尊崇——即孔子所代表的仁爱、礼义、忠恕、智慧等一套完整的伦理价值体系,并以庄严的礼乐仪式,将抽象的价值具象化、仪式化、情感化。
任何一个以文化和伦理而非单一宗教立身的文明,都需要一种机制来定期确认和强化其文化认同。“祭孔”就扮演了这一角色。它不仅仅是纪念孔子,更是一种表达方式:利用“祭”所能带来的崇高感、仪式感和凝聚力,将孔子所奠基的中华文脉进行周期性的、集体性的呈现和强化。
今天的祭孔,作为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文化实践,其本质是在全球化的时空坐标系中,持续地定义和强化我们的文化身份,自信参与人类文明对话。
祭孔贯通时间,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祭孔不是要回到春秋战国,而是通过与孔子这一符号的仪式性对话,激活两千多年来积淀的儒家智慧。祭孔仪式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构建一种连续性的“文化时间观”,以“温故而知新”的时间贯通,让过去成为现在的智慧源泉。
祭孔跨越空间,凝聚地域、国家和全球。
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祭孔活动已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明对话平台。与时俱进的祭孔,是主动面向世界的智慧之举。
祭孔超越族群,连接个人、社会与世界。与时俱进的祭孔活动犹如一种强大的文化机制,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为不同层面的认同提供精神资源。其根本目的也正在于重塑价值认同,试图在个体、民族和人类层面,找到一种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又能与不同文明对话的价值公约数,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人类的和平共处提供东方智慧。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祭孔?
因为它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历史复演,而是一项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造,处处充盈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