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皮要捏得匀,这样烤出来才酥软。”9月28日下午,芝罘区一家传统糕点店的操作台前,德国友人欧来兮熟练地揉着苏式面皮,指尖翻飞间,一块包裹着玫瑰豆沙馅的面团渐渐成型,他还特意用葡萄干点缀在面皮上,做成咧嘴笑的“笑脸月饼”。足迹遍布28个国家的欧来兮,20多年前毅然选择扎根中国,“我走过很多地方,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食最吸引我,每年中秋吃月饼,早就成习惯了。”
当天,由烟台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芝罘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中外文化交流面对面”中秋活动温馨启幕。十几位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的外籍人士,以及中外婚姻家庭代表齐聚一堂,在月饼制作体验中感受中秋团圆氛围,在文化交流里触摸中国传统节日的温度。活动伊始,主办方还专门安排了中秋文化科普环节,讲中秋节的由来、讲北方五仁月饼的醇厚。外国友人们频频点头,不时拿出手机拍摄记录。
“你看,这样压模具,花纹才清晰。”欧来兮一边向自己的爱人讲解自己对月饼制作的见解,一边展示自己刚做好的月饼坯。月饼制作完成后,他特意从包里取出一件红色对襟传统服饰换上,胸前的盘扣与手中的“笑脸月饼”相映成趣。
“红色在中国是吉祥的颜色,过节就得有仪式感。”他笑着说,来烟台这些年,中秋有固定的“幸福流程”:吃月饼,晚上和家人去月亮湾散步,看月亮、也看“月亮老人”,“海边的月亮特别圆,那种和家人在一起的团圆感,和德国圣诞节的温暖很像,但又多了份中国独有的浪漫。”
第一次体验传统月饼制作的美国友人吴皓龙(DouglasWoodruff),则对五仁月饼的制作充满好奇。这位耀华国际教育学校烟台校区的校长,中文名透着浓浓的中国味,他来中国11年,其中10年在南方生活,1年在烟台。
“在南方吃惯了冰皮月饼和咸口肉馅月饼,还是第一次做五仁馅的,听说这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有意义。”吴皓龙小心翼翼地将五仁馅料包进面皮,手指轻轻按压模具,看着花纹清晰的月饼坯成型,他忍不住感慨:“之前只知道月饼有甜咸之分,今天才明白,南北差异背后是地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沉淀,光是一个月饼就藏着这么多学问,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活动结束后,他特意购买了四箱月饼,“要带回学校给大家都尝尝!”
烤好的月饼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外国友人们捧着自己的“作品”,趁热咬下一口,满足的笑容绽放在脸上。“虽然形状不算完美,但这是我亲手做的中秋味道,要带回去和朋友分享。”来自菲律宾的烟台爱华出国留学部老师Connie捧着带有淡淡玫瑰香的“爱心月饼”说。
(大众新闻记者 邢金钰 通讯员 陈凤夙 王云竹)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