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粮仓怎样更稳
中原熟,天下足。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张王牌,不仅成功保障本省粮食供应,每年还向全国、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东盟等地区提供丰富优质的农产品。
10月12日至14日,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将在郑州举行。河南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坚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更好推动实现河南农业走出去与东盟资源引进来的双向奔赴。
良田筑基:守好丰产生命线
“过去遇旱望天兴叹,现在有机井、喷灌设备,今年春夏干旱时浇了4遍水,小麦亩产超1300斤,产量比周边非高标准农田高不少。”西平县老王坡种粮大户丁军华的感慨,道出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效。丁军华承包的田地为砂姜黑土,曾因保水保肥差被称作“漏风地”,如今已成稳产高产田。
改变始于针对性改造。2021年起,当地聚焦砂姜黑土短板,一边推进土壤改良,一边搭建智慧农业系统实现水肥精准调控;今年,老王坡10万亩中低产田全部变为“丰产田”,这样的升级在河南多地同步推进。
良田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久。河南创新“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模式,政府统筹资金、引入社会资本、专业团队管护,破解“重建轻管”难题。今年夏粮生产,全省依托高标准农田完成1.14亿亩次抗旱浇灌,实现750.01亿斤总产;秋作物抗旱浇灌达1.24亿亩次,为全年生产夯实底气。
科技赋能:破解增产关键点
“前两年倒春寒突袭,周边麦田叶片冻紫,我种的新麦58却依旧翠绿。”卫辉市麦农薛张勇说,当年他家200亩小麦亩产达1100斤,比普通品种多收100斤。
新麦58的抗逆表现,源于河南种业创新积淀。我省已建成50万份库容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新收集种质资源7565份,筑牢品种选育基因库;还培育良种繁育基地31个,小麦供种能力占全国2/5,形成“育供”完整链条,全国推广面积前十位的小麦、玉米、花生品种中,河南选育的品种占一半。
农机升级让科技扎根田野。目前,河南农机总动力达1.1亿千瓦,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播种用北斗、打药用无人机”成田间常态。今年秋粮生产干旱期,全省靠智能农机完成1.24亿亩次抗旱浇灌,洛阳农机集群更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主任张金龙表示,预计“十四五”末,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突破6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
储销联动:筑牢民生安心网
“以前卖粮得凌晨排队、怕压级,现在手机预约、机器扦样,1小时办完,卖粮款当天到账!”太康县种粮大户顾帅刚的便捷体验,是河南储销体系升级的生动写照。
河南储粮已迈入智慧时代。郑州兴隆国家粮食储备库一平房仓内,上百个测温点实时传输数据,粮温异常自动预警;在内环流控温、氮气气调等技术应用下,粮食储存3年品质不减,损耗率控制在0.3%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全省同步推进的粮仓智能化升级,为政策落地打牢根基。
2025年新麦上市后,受消费淡季、供应增加影响,小麦价格低位运行。河南在全国率先启动小麦托市收购,通过政务平台公布收储库点、组织现场引导、开通咨询热线,快速释放挺价信号,有效缓解农户焦虑,避免谷贱伤农。
政策托底之外,品牌赋能更添动力。在省农业农村厅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动下,“豫农优品”“美豫粮油”构建起农业公用品牌矩阵,带动全省粮油企业拓宽市场。2025年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河南企业携产品集中亮相,借产销对接拓销路,将中原粮仓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收益有保障的底线。
链通东盟:粮农合作出海口
河南和东盟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特别是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领域互补优势显著,合作潜力深厚。
双方粮农合作不断突破单一领域,从最初的农产品互通有无,逐步拓展到农业技术交流共享、合作园区联合建设等多个层面,催生出一系列实打实的合作成果。
去年11月举办的2024河南(郑州)—东盟粮农合作大会,促成了东盟与河南企业16组33家现场签约,签约金额逾百亿元。同年,我省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达到了6.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30%。
东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河南企业“出海”的热门之地。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表示,河南将持续推动农业贸易向全产业链升级,构建“优品进豫、豫品出海”的双向通道,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河南日报记者 李若凡)
河南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