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晋城:古村落月饼飘香 记忆中皆为团圆

发布时间:2025-10-09 16:34:21

  中秋佳节,按照习俗,住在城市的人往往给住在乡村的家人带月饼。而在晋城市泽州县南岭镇却有完全迥异的风俗:带着自己亲手做的“柴火月饼”送给亲朋好友。用传统方式制作的月饼不仅口感香甜,更有家的味道。

  10月7日,在晋城市泽州县南岭镇武城村,忙活了近一个月的65岁网红“范婆婆”——范再莲才进入国庆假期,坐在家中开始真正“休假”。直至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天,依然有从晋城市区及周边的市民来到村里,购买“范婆婆团队”烤制的柴火月饼。

  泽州县南岭镇的柴火月饼,是在晋城当地出了名的传统手工艺食品,已有400多年历史,如今为泽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中秋节临近,南岭镇的段河、武城、神后、陟椒等古村落的村民,纷纷支起铁鏊、发好面,拿出自己的手艺,开始烤制柴火月饼。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烤制柴火月饼阵势,成为以南岭为主的泽州县西北部山区的独特景观。南岭柴火月饼名声在外,而手工烤制月饼的情形,也成为每年中秋节央视等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的对象。

  “往年,中秋节一般多在国庆节前,今年的中秋节正好居于国庆节假期之中,是实在难得的8天长假。”晋城文化学者尚东霞表示,中秋喜逢国庆节,月饼显然给这个假期增添了以往少有的节日色彩。

  国庆假期期间,在尚东霞的陪同下,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先后前往南岭镇的神后、段河、武城,现场感受烤制柴火月饼的热闹场面,体验来自乡村特有的人间烟火。

  在神后村村委院门口,“柴火月饼”的招牌,格外显眼。院内大棚下,三四位年龄稍长的村妇在桌案上忙碌地制作月饼坯,旁边是三四位师傅寸步不离转动着铁架上的铁鏊,不时查看鏊中月饼成色,随时在饼体上抹蜜、撒上芝麻……

  柴火月饼采用果木燃料烘烤,面团经搓、揉、捏、压等工序成型后,以花生、核桃与红糖等搅拌为馅,再用双层面饼覆盖压实,表面用印花章和特制红汁点缀。据尚东霞介绍,月饼直径一般在二三十厘米,最小的也有十几厘米,单个重达1.5公斤的月饼,远大于市面上的普通月饼,让人在品尝前便感受到其不凡。

  神后村村委会大院坐落在公路边。村支书说,9月20日,村里就在大院里搭起大棚,将能打柴火月饼的村民集中在一起,早早开始谋划。得益于交通的便利,外加通过网络直播的宣传,神后村打出的月饼很是抢手。“50斤一袋的面每天能用掉3袋。”村支书说,打月饼用的发面,都是自然发酵。9月下旬至中秋节前后,由于天气以阴天居多,气温较低,影响了发面过程,“如果面发得快,每天的用面量可能还会大。”

  烧烤好的月饼,五枚组成一套,由大至小,可形成塔形,象征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烧烤柴火月饼的工序看着简单,实则不然,如果捏、压等工序出了问题,月饼放入铁鏊中烤制,就会导致饼体鼓胀而发生爆裂,影响月饼整体的美观。”大小五枚一套呈塔形的柴火月饼售价为100元。在与村支书交谈中,仍有不少人通过直播订购下单,现场的村民忙得不亦乐乎。

  段河村是一座地处深山峡谷之中的古老村落。每逢中秋,村民们便会聚在一起,亲手制作充满乡愁味道的月饼,一同分享这份独特的节日情怀。“十一备柴火,十二去发面,十三十四打月饼,十五谢月明。”这句在段河村世代相传的打月饼顺口溜,已伴随着村民们度过了数个世纪。

  “中秋佳节喜洋洋,手工月饼上了场。柴火月饼刚出炉,欢迎大家来品尝。月饼甜来月饼香,真材实料里边放,核桃仁来花生米,还有芝麻红白糖……八月十五月儿圆,月饼真香大团圆。”翻阅武城村“范婆婆”范再莲的抖音账号,她的团队从9月6日就开始点火打月饼了。直到10月7日,她与团队的老姐妹们才歇息。谈及这一个月的月饼销售情况,她说:“最多的一次团购是9月27日,一下子就定制了五六十套。”当天,许多到村里零购的顾客,只能遗憾地离开。

  “夹杂柴火烟熏果木香,口感独特,外皮酥脆内馅香甜。”尚东霞是岭南镇武城村人,提起家乡的美食,赞不绝口,“岭南柴火月饼不仅是地方美食,更蕴含着世代传承的团圆象征。纯手工制作的柴火月饼,通过几代人的技艺传承,历经烟火与岁月的炙烤,不仅加强了中秋节的仪式感,更是用味觉的记忆,带我们重温儿时的味道。”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