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圆山庄:一座晋商古堡的守望与新生
在阳泉市郊区官沟村,一座依山而建的阶梯式古建筑群静卧于山麓,层层叠叠的青砖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沧桑的光泽。这里是被誉为“山西小布达拉宫”的银圆山庄,又名张家大院,一个因赈灾捐银得名的传奇山庄,一个见证晋商崛起和保矿爱国运动的“活态博物馆”。
当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踏入正在紧张施工的银圆山庄景区时,文物认养方——阳泉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泉文旅投”)聘请的专业工匠们,正用传统工艺修补着这座300多年前的古建筑。通过文物认养的方式,这座沉睡多年的古建筑,正迎来它生命中的第二次辉煌与新生。
独特的北方山地民居
清晨的阳光穿透官沟村的槐树林,洒在银圆山庄错落的灰瓦上。站在官沟村口仰望,银圆山庄如同一条巨龙,盘踞在30米高、75度倾斜的山崖上。10层建筑沿山势攀升,上下落差达50米。现存的11套院落,是张氏家族鼎盛期的见证:上巷三级四合院供主人居住,下巷六级院落设账房、货栈,125眼窑洞与185间瓦房通过明暗相间的通道相连,8000平方米的地下暗道连通官沟河与馒头山。
步入长工院里,工匠们正用黄米浆调和红泥,用古法技艺填补着上百年的砖缝。“每块砖都要像当年那样自由的‘呼吸’。”古建修复师荣师傅抹了把汗,指缝间还沾着灰白色的传统灰浆。“当年,工匠们用黄米浆混合石灰砌墙,每块石料都打磨得分毫不差。”“这不是修补房子,是给历史延续血脉。”银圆山庄景区负责人张富祥指着正在修复的长工院介绍。这种“明窑套暗窑,房上再建房”的独特构造,使银圆山庄在坡地上创造出2.5万平方米的使用空间,被古建专家誉为“北方山地民居的巅峰之作”。
修复现场里藏着无数的“老讲究”:荣师傅带领工匠用“鲁班尺”校准梁柱,确保每根木构件的“阴阳向背”符合古法;屋面修缮时,工匠小心翼翼地拆下旧瓦,编号后清洗复用,实在破损的才用新瓦,“新瓦要先在雨里淋三个月,褪去火气才配得上老墙”……
从康熙年间张氏家族的铁货驼队,到1920年赈灾铺就的“银圆坡”;从保矿运动的烽火,到文物认养的创新实践,银圆山庄的每一道砖缝里,都藏着北方民居的密码与晋商精神的基因。
山庄背后的家国史诗
康熙年间,官沟村人张英带领伙计们赶着骆驼走出太行山,在河北承德开设了第一家铁货铺。张富祥摩挲着“张氏商贸展室”里的老账本说,“从东北的绸缎庄到华北的票号,张家的生意遍布北方。”
推开长庆堂厚重的楠木大门,时光仿佛倒流回清代晋商鼎盛时期。门楣上的“海马流云”砖雕栩栩如生,窗棂间的“五福捧寿”木雕纤毫毕现,就连拴马石上都刻着“三羊开泰”的吉祥图案。张富祥介绍:“张家虽是商户,却请了有名的匠人来雕刻,把文人风骨刻进了祖宅。”
最令人称奇的是厨房灶台下的秘密通道——看似普通的灶坑揭开后,一如电影《地道战》里的蜿蜒地道,竟直通山后的祖坟。“这些设计既有‘步步高升’的寓意,也藏着防盗、避险的实用智慧。我们小时候捉迷藏,在暗道里能从下巷跑到上巷而不被发现。”在大院里土生土长的张富祥笑言。
1920年的华北大地干旱无雨,土地龟裂,水井干涸。平定州的灾民们却见证了一场特殊的赈灾:张家大院当家人张士林不仅开仓放粮,更创新性地提出“以工代赈”,捐出数千银圆修筑入庄的石坡,让灾民用劳动换口粮,百名灾民靠修凿石坡度过荒年。“张士林说‘救急不救穷’,给活干比直接给粮食更体面。当时每铺一块石头就相当于花掉一块大洋,所以老百姓都叫它‘银圆坡’,银圆山庄由此得名。”张富祥说。
在新建的晋商文化展馆里,泛黄的账本诉说着这段往事。正是这种“义利并举”的精神,让张家在商界赢得“仁义张门”的美誉。
其实这份家国情怀,早已刻在张氏家族的家训里。早在1905年,张士林就发起了著名的“保矿运动”:当年,英国福公司企图霸占阳泉煤矿,时任平定州商会会长的张士林振臂一呼:“矿权若失,国将不国!”他变卖17间商铺充作经费,打响了保矿运动的第一枪,并很快波及全国,震惊海内外,其规模之大,不仅动员了士农工学商各界民众,连海外的山西留学生也投入其中。经过长达三年的不懈抗争,保矿运动最终以驱逐英商、赎回矿权、国人自办、成立“山西保晋矿务有限公司”而宣告胜利。
如今在修复后的议事厅内,发黄的《矿权章程》和当年万人签名的血书,再现了那段“三晋儿女齐蹈厉,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激昂岁月。展墙上的老照片里,这位晋商目光如炬,身后的横幅写着“保矿就是保国”。
家族的文脉在战火中延续。1937年,张士林之孙张梅林投笔从戎,任八路军独立团营长,1942年在反扫荡中牺牲。在“张梅林烈士纪念室”,泛黄的家书里“勿以我为念,保家卫国为先”的字迹力透纸背。而另一位后人张恒寿,则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至今仍是高校教材。“经商不忘报国,富贵不忘传家。”阳泉市矿区文旅局局长李云感慨,这正是银圆山庄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如今,银圆山庄已成为阳泉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那些关于诚信、仁义、家国的故事,仍在传续。
文物认养的阳泉实践
2017年冬,银圆山庄的长庆堂正窑塌了一角。当时负责看护的村民用塑料布盖着缺口,寒风从破洞灌进空荡荡的院落。“那时全村还有37户人家挤在山庄里,煤烟熏黑了木雕,电线乱拉像蜘蛛网……”张富祥回忆道。
“我们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光是屋面防渗就试验了7种传统工艺。”李云翻开工作日志:2019年修复照壁时,专程从五台山请来古建匠人;2021年修缮暗道,采用3D扫描定位原始走向……
作为阳泉首批社会力量认养的文物,银圆山庄的命运在2022年迎来转折——阳泉市矿区政府联合文旅企业启动保护性修复。
阳泉文旅投工作人员尹俊豪介绍,当时,银圆山庄部分古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墙体开裂、屋顶漏水、木构件腐朽等。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22年,阳泉市矿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携手阳泉文旅投,启动了银圆山庄保护性修复工程,旨在重现其昔日盛景,注入现代文旅活力。随后,阳泉文旅投组织专业团队对银圆山庄内的每一处院落进行了详细勘察,针对不同建筑的损坏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修缮方案。在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和原有风貌。
同时,阳泉文旅投邀请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挖掘银圆山庄背后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等,并以此为基础,在山庄内设置了多个展馆,如官沟张氏祠堂展室、张士林旧居、张梅林烈士纪念室等,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向游客生动地展示银圆山庄的历史文化。
更具匠心的是“科技赋能”的尝试:地道里装上柔和的感应灯带,既不破坏古朴氛围,又方便游客参观;扫码就能聆听张士林赈灾的故事,AR技术再现当年票号里账房先生拨算盘的场景;“银圆盲盒”里装着砖雕微缩模型,扫码可看到对应建筑的修复过程……尹俊豪边说,边展示着手机上的智慧导览系统。
“银圆山庄文物认养是对文物保护的创新性探索,更是全民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作为晋商精神与民族工业觉醒的双重见证,其保护修缮承载着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这一模式不仅加速了文物活化进程,更将晋商文化、保矿精神融入文旅体验,为阳泉市矿区转型注入人文动能。”李云说。
阳泉市文旅局副局长樊江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山庄在2006年列为阳泉市市保单位。阳泉文旅投认养后,累计投入800余万元实施文物本体修缮和保矿运动、红色革命主体布展。目前,正在推进银圆山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实现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双赢,为全市文物活化利用树立标杆。”
对银圆山庄通过文物认养重焕新生,阳泉市矿区区委书记张立强向记者介绍:“银圆山庄文物认养模式的成功实施,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矿区历史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担当。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类探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深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用促保’的模式,确保文物安全永续。欢迎更多力量加入,激发出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如今的银圆山庄,游客服务中心的钢架已封顶,停车场的青石板正在铺设。按照规划,山庄将在明年开放,这里将成为集文化展示、研学体验、非遗工坊于一体的景区。“不仅是修房子,更要让村民受益。”张富祥掰着指头算起了账,景区运营后能带动50多名村民就业,“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从晋商的驼铃声到保矿运动发出的呐喊,从古建修复的工匠精神到文物认养的创新实践,银圆山庄的守望者们正在书写着新的篇章:文明传承,既要留住“青砖黛瓦”的形,更要延续“商道济世”的魂。那些层层叠叠的院落里,每一代人都在先辈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让历史的血脉在创新中永续流淌……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霍雪飞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