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风一起,山东人的“吃蟹季”就正式开张。在寒露这个节气,东营黄河口的大闸蟹成了餐桌与话题的主角。黄河入海处独特的淡咸水环境,造就了壳薄膏肥、肉质鲜甜的“黄河口味道”,也让这里的大闸蟹从地方特产走向了区域品牌。
在山东民间,寒露向来与“登高赏菊、吃蟹防秋燥”连在一起——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正是母蟹膏肥的好时候,老百姓会约上亲友喝碗热茶,配上清蒸蟹,既应景又暖胃。
产业端,东营已把“吃蟹”变成了实打实的经济事儿。近年东营围绕黄河口大闸蟹推进精养示范,精养面积稳定在约7万亩,年产量在数千吨级,产值已突破十亿元规模,形成了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垦利区更被视为产业核心带动区。地方政府的推介与企业认证也在提高品牌溢价与市场认知度。
山东家常又上桌率极高的做法是经典清蒸大闸蟹。首先把蟹子刷洗干净、剪去须足,肚面朝上捆好;姜片、料酒少许,上锅水开后把蟹肚朝上入蒸笼,大火蒸8–12分钟,蘸料是米醋+姜末,这样能最大限度保留蟹肉和蟹黄的鲜香。
从江河滩涂的“野货”到如今数万亩的精养基地,黄河口大闸蟹不仅填满了山东人的秋日餐桌,也正在成为推动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张名片。这个寒露,不妨约上三五好友,来一顿热腾腾的黄河口大闸蟹,顺便尝一尝山东的风土与秋天的味道。
(大众新闻记者 王鹤颖)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