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书记,我家那一棚菜花和几亩地玉米赶一块儿了,实在抽不开身……”电话那头,谢可洋焦急的话语中透着无奈。
10月3日一大早,聊城市茌平区杨官屯乡小谢村党支部书记毕泗华就接到了隔壁大谢村菜农谢可洋的电话。原来,天气预报说国庆假期连续几天下雨,谢可洋家的几亩玉米再不抓紧抢收就会烂在地里。同时,他辛辛苦苦种的一棚菜花也到了采收期。
此时的毕泗华,刚在蔬菜批发市场送走发往德州黑马农贸批发市场的一车菜,外套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你先顾玉米,菜的事我想办法,保准不耽误你卖钱!”毕泗华劝慰说。
但国庆假期卖菜不比平常,单位食堂等用菜大户纷纷放假,蔬菜绝大部分供应零售市场,多出两三个转运环节。收购商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假期的菜“当日采、当日运、次日达”,农户卖菜的节奏跟不跟得上,关键靠蔬菜经纪人“张罗”。
毕泗华顾不上歇口气,掏出手机拨通了常年合作的几家商超采购经理的电话。
一番讨价还价后,他又开始联系货车司机,并叮嘱说:“国庆高速容易堵,走下道绕开服务区,别让菜在半路闷坏了。”
这些经验是毕泗华多年总结出来的“避坑宝典”。记得有一年国庆节,他眼睁睁看着拉菜花的货车在高速上堵了6个小时,车厢里的菜花因温度升高开始变质,他最后和菜农共担了损失。如今,他的微信置顶了8个批发群,还存了10多个货车司机的电话。
打完几个电话,毕泗华就往谢可洋的菜地赶——他得盯着摘。“不能摘太嫩的,青梗太长卖不上价;也不能太老,花瓣散了没人要。”没过多久,请来的临时雇工赶来,他也没闲着,一块下地忙活。
国庆假期雇工难寻,周边村民走亲的走亲,忙秋的忙秋,他得比平时多给三成工钱才能请到人。“要不这车菜花上午根本发不走。”毕泗华抹了把额头上的汗,裤脚早已被菜地里的露水打湿。
上午10点,装满4000多斤菜花的货车驶离菜地。毕泗华给谢可洋发了条语音:“价格已经谈好,卸了货就打你卡上,你安心收玉米。”
这样的忙碌,对毕泗华来说早已是常态。从2003年成为村里第一批建蔬菜大棚的人,到2005年骑着三轮跑市场当“菜经纪”,再到2009年当选村支书并带领村民扩种大棚,他的生活就和“菜”紧紧绑在了一起。
2017年,借着政府扶贫政策,村里一口气建起12个大拱棚,他又牵头建起了蔬菜市场。如今,市场服务周边五六个村的菜农。
临近中午,毕泗华又赶往村里的拱棚,手里还攥着个皱巴巴的本子,上面一笔笔记录着每户菜农的种植账……
毕泗华说,孙子总问啥时候能带他去北京看升国旗,“我也不知道怎么答复孩子,过些日子再说吧……心里总放心不下乡亲们的菜”。
采访临近结束时,毕泗华的手机又响了,是邻村的一户菜农打算明天卖茄子。他一边对着电话应着“没问题”,一边不停脚,在大棚里这里看看、那里瞅瞅。“我是一名蔬菜经纪人,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将优质的蔬菜供应到千家万户,也努力不让一棵菜烂在地里。我更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带领群众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搞好乡村振兴,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进。”
(大众新闻记者 薛良诚 通讯员 刘明明 彭月勇)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