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假期,多地民宿凭借个性化定位、特色化体验和品质化服务,成为游客出行的热门选择。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热门城市民宿预订量和搜索热度显著增长,以青岛崂山为例,不少民宿在假期特定时段一房难求。
山海引流,服务留客
民宿主理人的经营之道
坐拥山海风光的青岛崂山,本就自带“流量密码”,山景和海景,成为当地民宿吸引游客的天然优势,但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2022年,“80后”邱森租下了位于崂山区仰口风景区的一片临街靠海的民房,改造出8间民宿。为避开大众化竞争,他将定位锁定在亲子客群,将民宿打造成亲子主题空间。民宿内,公共区域设置儿童专属游玩区;庭院里,泳池、水上滑梯等户外项目一应俱全,“孩子有得玩” 成了许多家庭选择这里的原因。
此外,他围绕“美食+休闲”打造体验感,推出户外烧烤、烤肉等服务。还根据游客需求,灵活布置露营装备,让游客在庭院里享受美食、围坐闲谈。在慢旅行流行的当下,这里成了不少人的“精神充电桩”,也自然积累了部分“回头客”。
“留客”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延伸。邱森发现,民宿的露营体验、烤肉项目与简约装修风格,符合很多韩国游客的审美。为进一步贴合客人需求,民宿特意更新菜品、推出西餐,“有山有海,住得还舒服,游客自然会再来”。
而在崂山的另一边,民宿主理人毕文荫也有同样的感受。毕文荫打理着瑜上山间与仙居崂山两家民宿,共25间客房、23间院子,十一假期入住率超过90%,其中近三成是回头客。
“我们是管家式服务,一间房配一个管家,我自己也在每个管家服务群里。”每天盯着20多个群,提醒管家及时回复消息,是毕文荫的工作之一。
从协调沟通客人半夜加被子的需求,到出行方式、景点的推荐,再到为老年客人提供老花镜……正是这份细致与及时,让客人愿意一次次重返。
“只要是合理需求,我们都尽量满足,客人满意我们的服务,自然就会再次预定。”毕文荫表示。
不止于住
“民宿+”模式,拓展住宿体验
为提升游客入住体验,不少民宿在经营内容上推陈出新,“民宿+”模式成为提升体验感的关键。
晚上七点半,邱森的民宿里准时点起篝火、放起烟花。十一假期,他还特别策划了爱国主题活动,向孩子们传递爱国情怀。
“打磨特色活动,让其成为民宿的标签,游客们在社交媒体分享活动体验时,既积累了口碑,又能为民宿带来更多流量和曝光度。”邱森表示。
而另一边的瑜上山间民宿,紧扣在地特色,将“桂花季”玩出了新花样。民宿所在的东麦窑村,是崂山有名的“桂花村”。9月底至10月中旬,东麦窑村家家桂开,户户飘香。
为呼应桂花特色,民宿下足了功夫。不仅推出了桂花虾、桂花藕等含有桂花的时令菜品,还将手工活动升级,在常规的风铃、风筝制作之外,还新增桂花精油皂、桂花香囊等桂花手工艺品的制作。
不仅如此,工作人员的衣着也都加入了小巧思,胸前佩戴桂花胸针、发间别着桂花发簪,都与桂花主题相呼应。“我希望每个工作人员,都是民宿的一道风景,这样还能让游客的体验更显完整。”毕文荫说。
青岛崂山区民宿协会秘书长张涵说,发展民宿经济,民宿要做好特色文章。现在人们在旅游消费中,特别注重“松弛感”和“仪式感”,也渴望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与生活方式。
破题现实难题
需双管齐下
民宿经营的背后也藏着不少现实难题。邱森透露,其每年的运营成本(不含房租)高达40万元,压力较大。更值得关注的是,民宿入行门槛较低,存在从业者“快进快出”的现象,既加剧了市场内卷,也拉低了整体服务质量。
如何破解困局,值得思考。
山东大学副教授王素洁表示,民宿若只是一味复制其他地区的模式,缺乏本地特色,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破局需“双管齐下”。一方面,需依靠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实现多元化互动。
另一方面,深挖文化在地属性,赋予民宿独特性与生命力,让民宿成为连接游客与本地居民的中介,使游客更多了解当地文化风俗,获得更好体验感。
(大众新闻记者 张铭铭 设计 杨雅晴)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