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科普课,孩子来了不想走
走进一座场馆,就能亲手“创造”太阳、在秦岭深处探秘百草、与28米高的莫比乌斯环合影……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长安云西安科技馆里的日常。
该馆开馆8个月以来接待游客225万人次,并创下“百天迎客百万”的纪录,成为辐射西北、吸引全国的科普新地标。它究竟有何魅力,能让科学变得如此令人着迷?
好玩有趣
打造现象级科普新场景
近期,长安云·“一带一路”城市展示体验中心凭借超科幻的空间设计和独特的展陈布局,获伦敦设计大奖金奖、美国UN设计大奖金奖与巴黎DNA设计大奖荣誉奖。一连串的国际认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的前沿力量,更传递出深厚的文化自信。
走进长安云西安科技馆,500余件互动展品展项,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生活无处不科学”,在趣味体验中触碰科技脉动。
“我在抖音上刷到这里,感觉很有意思,就带孩子来了,希望可以激发孩子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9月30日,来自西咸新区的张女士说,“一楼的生命健康展厅,把每一种健康科普都做成了小游戏。比如讲人体免疫的时候,设计的游戏是让T细胞打病毒,营救宿主细胞。3个孩子同时参与游戏,玩了大半天都不想走。”
讲解员张宇婷介绍:“科技馆注重互动性,受到很多青少年的喜爱。观众可以动手操作,参与度高、体验感强。我们还根据观众反馈调整了一些展项,缩短项目排队时间,让每个项目都有趣。”
从1月8日开馆,到6月15日迎来第100万名游客,再到8月17日迎来第200万名游客,长安云西安科技馆实现了游客快速增长的“奇迹”。
“长安云西安科技馆的科普游之所以能够掀起热潮,得益于独树一帜的‘科技+文化+自然+艺术+体验’的多元生态体系。”长安云场馆运营负责人表示,这生动地呈现在一个个精心打造、凝结着西安科技文化标签的展品展项上。
公益连心
科技之光温暖更多群体
7月30日,由长安云西安科技馆发起的“探索科技之光·大凉山孩子的奇趣造梦之旅”公益科普活动举办,30余位来自大凉山的孩子在这里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科技探索。他们在太空舱体验时紧紧抓住扶手。有个孩子体验完后骄傲地说:“我当了一回航天英雄!”
开馆至今,长安云西安科技馆举办公益讲解、科普实验活动、科普表演秀等活动超千场;推出科普教育课程百余类,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推出研学课程、一日课程、暑期课程等,超10万名孩子参与体验;接待省内外研学团队近千批次超12万人次。
8月中旬,长安云西安科技馆开展“公益趣科普”第四期关爱烈士子女暑期研学活动,邀请20名烈士子女走进场馆。孩子们通过VR设备“探访”空间站、亲手操作机器人,感受科技魅力。
暑期,长安云西安科技馆以“低门槛、广覆盖”为原则,特别推出4D科普影片1元观影福利,吸引5000余名市民参与,通过“公益+优惠”形式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子女等群体体验4D科技视觉冲击,有效扩大科普覆盖面。
长安云场馆运营负责人表示:“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今天,我们通过打破壁垒、坚持公益属性、深耕用户需求、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体验场景需求,让公益场馆能活下去,更能活得好,成为城市文化科技软实力的增长点、市民幸福感的提升源。”
国际互动
推动“一带一路”科技文化传播
9月23日,参加2025欧亚经济论坛第九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的20多位外国嘉宾,来到长安云·“一带一路”城市展示体验中心,感受西安的文化底蕴和科创魅力。
“硬核力量”展厅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未来产业等六大板块,着重展示了近年来西安的科技成果。参观完,韩国晋州市政府智能城市相关负责人朴秀贞感慨:“西安科技馆让人感到惊喜。我们参观新能源汽车时,想了解汽车某个零部件,点击电子屏幕,就能看到详细介绍。通过参观,我切实感受到了西安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
开馆以来,西安科技馆先后承办中亚国际生学习实践、“一带一路”在陕国际创业青年交流活动、“潮涌长安·网联世界”外国友人来访等10余场国际交流活动,得到国外友人好评。前不久,长安云联动环球网“走读中国”项目向世界展示陕西科技文旅成果,传播量达1.5亿次,覆盖中亚五国、西亚、日韩、欧美等地。
长安云场馆运营负责人说:“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向世界递出一张独具魅力的西安名片。”(群众新闻记者 师念文/图)
记者手记 | 科普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
“长安云”掀起的这场席卷西安的科普热潮,深层意义远超一个场馆的走红。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打破知识壁垒,将科学探索转化为一种人人可参与、乐在其中的社会风尚。馆内少了“请勿触摸”的冷峻告诫,多了孩子们在攀岩比拼中理解力学、在免疫系统游戏里认知生命的欢声笑语。这种将抽象原理融入互动体验的巧思,让科普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激发了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巨大的参与热情。
更重要的是,这场热潮始终以强烈的公益属性为底色。从“一元观影”的惠民举措到专门为特殊群体举办的公益研学,科技之光温暖地照亮更多角落。这充分证明,只要精准切中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创新姿态深耕内容,公共文化服务就能“火起来”,成为凝聚城市人气、提升市民幸福感的核心动能。(群众新闻记者 师念)
来源:群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