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照前路——山西以厚重文化遗产赋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掠影
金秋的山西,美美与共,两种风景相映生辉。
一方面以静穆千年的历史风景,吸引八方来宾;另一方面志愿者无私服务,文明实践的新风温暖着静与动的当下时光。
深秋时节,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在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在沉浸式演艺《如梦大同》的剧场、在古老祠宇太原晋祠、在焕发新生的太原钟楼街探访,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在三晋大地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从历史的“陈列品”转变为赋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活水源泉”,塑造着地方独特气质,培育着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尚。
文博塑魂:
在历史深处夯实文明自信的基石
平城大同,武州山麓。云冈石窟景区清晨的闸机甫一开启,便汇入五湖四海的人潮,国庆期间,官方预约门票渠道提示连日已达上限。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研究院综合部副部长赵瑞春告诉记者,游人如织成为云冈石窟的常态。今年暑期,云冈石窟累计接待游客211.61万人次,同比增长30.35%。截至9月1日,景区年度累计接待游客量已突破4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国庆节期间,在云冈石窟,人们摩肩接踵,不一样的是乡音笑语,一样的是叹为观止的虔诚的目光。
来自武汉的赵先生一家激动不已,他感叹道,从石窟艺术看到跨越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兼容并蓄,是这个国庆节最大的收获。亲身站在音乐窟里,站在大佛前,文化的自信在心里如火一样燃烧。赵先生说,游人虽然多,但是秩序井然,标牌指示明确,“大家都被这份华彩震撼,怎能不做文明游客?”
云冈石窟所展现的早已不是冰冷的石雕佛像,而是一个鲜活的、充满温度与情感的人和故事。
在云冈研究院的食堂里,一条不成文却被严格遵守的规定已延续多年:每天11点多,守护石窟最前线的保安、保洁人员最先用餐,保障他们吃好以充沛精力投入工作;随后是二线的技术人员;而行政人员,则自觉排到最后就餐。“必须让最辛苦的一线同志先吃好,他们才能服务好游客,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位院领导解释说,看似简单的就餐顺序,背后蕴含的正是对普通劳动者的礼遇。
对一线劳动者的尊重,保安们深有感触。保安陈师傅说,他做过许多份工作,最喜欢的还是在云冈当保安,领导们都和气,开工资准时,“我这个人喜欢静又喜欢闹,云冈都有,又闹又静。热闹的是来自天南海北的人,长相穿戴口音都不同;静的是这千年的大佛,就这样不言不语,却好像什么都说了。守着千年的大佛,我心里特别踏实,学到了什么叫包容。”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问工作累吗?另一位保安韩师傅的话语朴素:“又累又不累,我们不是当个保安这么简单,守着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有多少人想来这里,我们能天天待在这里,就觉得很自豪”。保安们的步数都是一两万步,甚至更多。而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自豪,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文明滋养。
国庆节高峰,为提升游客体验,云冈石窟将开放时间提前至清晨6:30,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增设医疗点、移动卫生间等便民设施;提供2400台七国语言智能讲解器,增设升级多语种智慧导览系统……更有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提供咨询。这种“主人翁”意识,正是文化遗产凝聚人心、激发社会参与感的直接体现。
唐风晋韵: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课堂
这种基于深厚历史的文明自信,同样在太原晋祠蓬勃生长。
晋祠博物馆讲解员张引介绍,晋祠博物馆将志愿服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长年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讲解员。
志愿者讲解员,从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到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从高校教师到企业工人,讲晋祠的千年文脉,讲唐叔虞治水的智慧、讲圣母殿的营造法式,讲晋阳文化演变,讲周柏唐槐铁人的故事……不计报酬,风雨无阻,积极钻研学习,只源于内心深处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
在一位位志愿者鲜活的讲解中,文化传承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这支接力棒,也在这一次次真诚互动中,被坚定地传递下去。
“每次讲解,对我自己都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精神洗礼,都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说这句话的,是晋祠志愿者讲解员——“中国好人”李笑冰,她的本职是少年宫教师,十年前先是在山西博物院做志愿者讲解员,这一年来,志愿服务的足迹延伸至晋祠。她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因晋祠而结识并成为朋友时,看到自己传递的山西文化在游客眼中激起共鸣的火花时,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便油然而生。
如果说李笑冰们的志愿精神是源自民间的、自发的情感涌动,那么,在文化遗产守护与传承的体系中,更需要专业的引领与体系的构建。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公众服务部主任、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邱萍,正是这样一位专业的躬耕者。
邱萍说,不能让文化遗产停留在故纸堆中,而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她带领团队持续打造的晋祠庙会、晋祠国风文化盛典等特色文化品牌,还创新构建的“传统节庆活化+文化传承实践+青少年美育”三维体系,通过9大主题、60余场体验活动,将爱国主义的种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深植入了青少年的心田。还组织宣讲小分队走进校园,促成了教育与博物馆文化的深度融合。
晋祠,也因此不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博物馆,更成为一个流动的、充满生机的文明实践大课堂。
在山西,文博工作者们与万千志愿者一道,织就了一张文明传承的立体网络,确保文明的薪火不仅能守护完好,更能照亮更远的前路。
文旅赋能:
沉浸体验中激活情感认同的纽带
融合当代科技与艺术,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使历史文化走入寻常生活、触动当代心灵。这种创新,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核裂变般的能量。
《如梦大同》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巧妙地将大同千年历史文脉浓缩于精心打造的五大沉浸空间,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作为观众中的一员,跟随着演员的引导,步履穿梭,彻底“浸入”剧情,成为穿越回北魏平城的历史参与者,亲身体验那段关于“舍己一念,守护众生”的壮丽史诗。
自2025年5月1日公演截至10月9日间,《如梦大同》完成280场演出,累计接待观众近9万人次。这部剧的成功,远不止于市场票房,更在于其深刻的文化传播与精神滋养效能。
网友“默闻”观看剧目后留言:“真正震撼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它让抽象的文化基因变得可感可知:云冈佛像的慈悲藏在灯光的明暗流转里,多民族融合的包容融在市井场景的细节中,战火中的坚守则借演员饱含深情的眼神直抵人心。大同,加油!”
太原钟楼街是一条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兴于民国的千年老街,2021年9月提质改造后开街运营,通过开展“国风巡游”等各种文化活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始创于1918年的中华老字号“乾和祥”茶庄原址回迁,可以说是这条老街文脉传承与商业创新的生动样本。作为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的商贸文化遗存点,乾和祥突破了传统茶庄进茶卖茶经营模式,于2024年落成山西首家茶庄博物馆,集展陈、研学、雅集于一体。在这里,中外游客不仅能买到香茗,更能通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故事,沉浸式地了解晋商茶路的辉煌历史与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庄博物馆装修古朴雅致,在茶庄经理张俐丽看来,要卖茶,三分雅,一个高品质、有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能潜移默化地规范公众行为,提升审美情趣。9月27日,这里刚接待了参加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的匈牙利客人,茶香成为连接中西、对话世界的无声语言。乾和祥的成功实践,诠释了如何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为老字号在新时代的复兴树立了典范。
在钟楼街,人们看到的是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是商业繁荣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促进,更是精神文明建设在生活场景中的自然落地。
人潮或客流,是检验文旅热度的直观标尺,更是观察一地文明风尚的鲜活窗口。国庆节期间,面对巨大的客流压力,太原和大同,山西这两座中心城市将“交往交流交融”的宏大内涵,转化为了现代文明,“宠游客”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市民们的自觉行动,所展现出令人动容的温情与格局:自发“让路于客”“让景于客”,私家车接送游客;开放停车场,灵活调配移动厕所,设置热水点、母婴室;提供免费热水、充电宝、轮椅;商务部门对重点餐饮住宿企业开展专项培训;工作人员、志愿者倾力服务。
薪火相传,照见未来
几天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访太原、大同两地,品读云冈与晋祠的历史深度,观赏《如梦大同》的艺术温度,感受钟楼街的时尚风度。这一切,在人们心中夯实了文化自信的基石,唤起了深沉的情感认同,让中华文明变得可知可感,也让人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爱愈发深刻。
不论是生活在此的市民,还是千万里寻踪的外地游客,又怎能不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文明的言行?
山西的实践证明,文化遗产的辉煌过往,已然沉淀为精神滋养,悄然赋能于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厚重的文化遗产被赋予新时代语境新义,它便能超越时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时代价值,成为滋养社会风尚、照亮前行道路的不灭薪火,成为驱动地方发展、塑造文明新风、增强人民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赵晋燕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