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与天夺食!沁县凤凰台无人机昼夜冲锋 实现空中运粮

发布时间:2025-10-15 20:03:44

  秋收时节,我省连遭阴雨天气,持续降雨导致许多农作物遭殃。看着那些还没有收割的谷子,一场与天争粮的仗,悄然展开。

  10月13日,天刚刚放晴,农户们开始三五成群进田抢收。当晚,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赶到长治市沁县檀山皇小米凤凰台合作社时,率先看到了两架无人机“闪”着亮光,老乡们也正在奋力抢收谷子。从白天到夜晚,“人机”合作,一刻也不敢懈怠……

  现场,只见无人机A精准悬停在谷堆上方,机械臂快速抓取已装袋的谷穗,平稳升空后将粮食转运至临时中转站;随后,无人机B接力衔接,将谷穗从中转站转运至田边空地,形成“空中转运流水线”。

  “咱们庄稼人是靠天吃饭,抢谷子就是抢时间。”沁县黄镇徐家庄村村民武广清表示,从春日里小心翼翼播下种子,到夏天盯着烈日除草、施肥,每天都很辛苦。这场秋雨,下得他心乱如麻。谷子一旦不能及时抢收,出芽、发生霉变,这一年耕种基本如同“白费”。

  挽回损失,力保谷穗颗粒归仓。田块地头上的无人机打破这份“死寂”,无数农民舒展了眉头。

  打响“与天夺粮”保卫战

  走入沁县檀山村口时,通往檀山皇谷子种植基地的路成为第一大困扰。

  平日里,村民可以驾驶拖拉机、电动自行车直接到地里,用时仅10多分钟。如今,被雨水冲刷的土路变为了稀泥路,很多车辆无法通行,步行也十分困难,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蹚着水,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淤泥之中,至少一个半小时才能抵达谷地里。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咋办?除了祈祷雨停,大多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谷穗泡在积水里、烂在地里。”村民崔小红说,天一放晴,他便从县城赶回村里,全家齐上阵,第一时间收割谷子。暴雨淹了谷子地,农机进不来,只能靠全家老少一步一步手割谷穗,一袋一袋往外扛,十分艰难。

  收割难、晾晒难、储存难。一场秋雨,让农户苦不堪言。

  科技+人力 全力以赴“抢”秋粮

  10月11日,沁县檀山皇小米有限公司率先在小程序平台发出“调运谷穗”的下单信息,希望寻求专业无人机团队完成从田间到路边的运粮工作。

  面对20多家无人机公司响应信息,沁县檀山皇小米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高霞第一时间做出决断。“咱们原生态小米产自沁县沁州黄镇檀山村的檀山皇原生态农场,属于丘陵地段,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收割难度较大。我们希望无人机可以实现雨中作业、昼夜不停地抢粮,这些高价值、高品质的谷粮能救一点儿就是一点儿。”通过层层筛选,与山西曌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涉源团队达成共识:抢粮!救粮!

  “进场第一天便炸了一台无人机。”涉源介绍,他被沁县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二哥”,作为一名专业无人机操控手,通常情况下,他从不接雨天、黑夜等特殊条件下的作业。

  “这次我们团队第一时间响应这个任务,就是因为咱都是沁县人,希望能够为家乡做点事情。”涉源介绍,此次飞行是他从业以来最艰难、最辛苦的一次作业,也是最为感动的一次。

  因地理位置等因素,运粮距离长达800米至1000米,飞行高度也不同往常。同时,还需要冒着雨、避开田块上的高压线作业。为了确保粮食安全落地,涉源带领着团队驻扎在田间山头,从穿着皮衣浑身浸湿到天空放晴,搭载吊装设备的无人机悬停在积水上方,钢索吊着沉甸甸的谷穗袋掠过上空,精准投放到田边皮卡车里。看着“一键起飞”的无人机助力农户完成空中转运,涉源松了一口气。

  无人机启动、定位、抓取麦穗袋、运回来,单次承载60多公斤,全程不到2分钟时间便可完成。

  “咱农民化身成为领航员、照明人。我们也成了‘救谷队员’,整个团队不计成本救粮成为我们的使命。”无人机操作手李东亮高兴地表示。夜晚,村民互相打着手电筒照明收割,夜空里都是“无人机”与“割谷子”的声音,众人拧成一股绳抢收粮食。

  截止到10月13日晚9时30分,沁县檀山皇小米有限公司凤凰台合作社率先完成收割。

  及时晾晒确保谷子品质不受影响

  收割只是第一步。

  抢回来的谷子,谷穗水分含量高达70%,不及时烘干晾晒,几天就会发生霉变。

  于是,摊晾点成为第二战场。

  “在土壤过湿、常规机械难以下田的地块,无人机的‘空中转运’能力有效规避了成熟谷子滞留田间引发的霉变风险。我们又第一时间将每一批谷穗及时脱水,从源头杜绝霉变损耗。”檀山皇凤凰台基地社长助理刘文奇介绍,团队率先将谷穗摊开晾晒,通过风机鼓吹、人工翻晾,将水分降至20%,基本达到入机烘干标准。这种晾晒方式,确保了檀山皇小米的自然品质与风味。

  “那天在地里,没走几步,我就哭了。”檀山皇小米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欣说,这是她第一次行走在持续降雨后的地里。和往常不一样,看着大家奋力前行救粮的画面,她切实感受到“种粮不易”。

  近些年,檀山皇团队精选道地老品种进行种植,践行德米特有机农业的高标准,研究生物动力法、天然制剂以及传统自然耕作技法,从土壤改良、种植方式等方面着手,旨在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健康食品之路,确保山西地标农产品能够真正安全、健康、原生态。此次抢粮,是一场“小米”保卫战,也是为每一粒健康粮食“保驾护航”的行动。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孙佳森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