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潮”起来——省政协常委、委员聚焦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纪略

发布时间:2025-10-15 20:17:44

  黄河奔涌,文明绵长。山西,这片被誉为“华夏文明博物馆”的土地,蕴藏着黄河文明、关公文化等丰厚的历史遗产。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古老的文化“潮”起来,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三晋文化的保护、转化与传播,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山西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

  系统挖掘文化资源

  构建保护传承新体系

  我省文化资源富集,如何推动开发从“有”到“优”,提升游客体验深度与品牌市场辨识度,已成为我省挖掘三晋文化资源与弘扬黄河文化的关键所在。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民盟山西省委会副主委、省作家协会主席李骏虎指出,当前我省文化资源缺乏深度与现代表达,很多景点仍停留在“看一看”的观光阶段,文旅融合层次不深,消费动力不足。

  他建议,成立省级黄河文化研究机构,整合省内外学术力量,组建三晋文化与黄河文明研究院,系统开展陶寺遗址、晋国史等专题研究,联动市县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山西在黄河文化研究中的话语权。

  省政协常委、民进山西省委会企联会副会长、三晋国际饭店董事长宋新梅聚焦黄河渡口文化提出,黄河渡口文化保护仍存在“缺乏系统性梳理”“未形成整体性保护”等问题,建议设立专项课题,全面调研文献、碑刻、渡船等资源,建立文化数据库,筑牢保护根基。

  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

  打造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场景

  委员们认为,文化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必须通过现代科技和创意表达,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体验。

  李骏虎提出,要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运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在壶口瀑布打造沉浸式《黄河大合唱》实景演出,在鹳雀楼构建“诗路黄河”数字长廊,在陶寺博物馆增设VR史前文明体验馆,让文化“活”在当下。

  省政协委员、山西安晨集团董事长安小宝认为,关公文化呈现形式单一、数字技术应用滞后。他建议,构建关公文化展示、传播数字空间,借助VR、AR、区块链等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场景,让观众亲身感受关公波澜壮阔的一生,参与经典故事,延长体验时长。

  省政协委员、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星基金管委会主任樊江进一步提出打造文化超级IP集群。他建议,建设省级文化资源IP开发数据库,整合文物、非遗等资源,推动跨界合作,破解“资源富集却开发有限”的困局。

  强化品牌塑造与传播

  推动三晋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不仅要“留下来”“活起来”,更要“走出去”。委员们从品牌定位、传播方式、国际交流等方面提出建议。

  省政协委员、运城市政协副主席、民革运城市委会主委刘国义指出,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广泛认同的文化符号,但当前品牌影响力不足。他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品牌定位,将关公文化定位为山西文旅的龙头品牌,整合资源、深化研究,将其打造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亮、人尽皆知的著名文化品牌。

  樊江提出,搭建文化传播创新模式,实施三晋文化走出去工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文化交流平台,与BBC、国家地理等国际媒体合作,开设“Shanxi Stories”海外频道,开发跨境文创产品,推动山西文化“破圈出海”。

  省政协委员、民进山西省出版支部主委、山西人民出版社第一策划室主任樊中从教育入手,建议将《三国演义》列为山西中小学生课外必读书,提升青少年对关公精神和三晋文化的认同。他还呼吁,要推动运城解州关帝庙积极申遗,以此提升关公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委员们认为,通过系统保护、科技赋能和品牌打造,三晋文化将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为山西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本报记者王佳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