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实、种子、枝条、花粉……这四个词排列在一起,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让你流口水的美食,也许是成就你诗与远方的美景,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林草种质资源。它们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因而又被视作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粒“芯片”。
10月14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开在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这里可以看到全省林草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研究、共享等情况。
目前,山东共有2736种林草种质资源,其中71个是首次在山东露面的“新朋友”。在其中又包括中国大陆新记录种1种(疏花佛甲草),中国新记录种1种(密头飞廉)。这些山东首次出现的“新新物种”,不但在这里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更是重新定义着山东乃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版图。
为什么它们的“行踪”会被发现?
这背后,是山东从2011年到2025年间跨越十几年的两轮系统调查,将全省林草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等“家底”基本查清。这是一场由卫星遥感划定范围、无人机深入险境、专家团队实地核查,并辅以分子DNA技术精准鉴定的现代化“大普查”。正是这套“天-空-地”一体化的技术体系,让这些长期“隐居”的珍稀物种,得以进入人类的认知范畴。
为什么它们选择在山东“安家”?
这并非偶然。山东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且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湖泊交错环列其间。这样的地理环境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小气候,为各类林草资源提供了生存和演化的“天然温床”,这是自然基础。
我们知道,资源倾向于流向能使其价值最大化的地方。山东通过与中国科学院、英国邱园等顶级机构合作,并依托国家林业草原石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成功选育出“秋艳”石榴、“鲁丽”苹果、“金如意”山楂等明星品种,让“沉睡的种子”在这里变成“金果子”。创新转化能力对种质资源而言,是让其“生命得以延续和升华”的最高价值,选择在山东“安家”再合适不过。
来都来了,如何“留下来”?
发现,仅仅是故事的开始。如何让这些承载着独特基因密码的生命,免于灭绝的危机,并在未来某天焕发新的价值,山东同样在努力着。
放眼全球,有挪威斯瓦尔巴的“世界末日种子库”,有英国邱园的“千年种子库”。而在中国,在山东,一座被誉为林草系统“种子方舟”的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山东分库已经建成。这是全国最早投入运行的国家级设施库,设计容量70万份,目前已保存来自全国各省的林草种质资源6.97万份,涵盖珍稀濒危植物、古树名木、重要乡土树种、花卉等,在国家布局建设的7个同类型库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有了这座“种子方舟”,种子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寿命,在山东彻底“安家落户”。
保护种质资源,不仅仅是保护一枚果子、一粒种子,更是保护生物安全和生态文明的根基,是守护未来的无限可能。共建美丽山东,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齐鲁画卷,就是守护明天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大众新闻记者 杨烨莹)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