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富硒土壤超2.3万平方千米,“硒+”业态蓬勃发展 江西这个千亿级产业大有“硒”望
金秋十月,宜春市袁州区的富硒稻田翻涌金浪。
种植户李福臻蹲在田间,摸着稻穗笑道:“这富硒大米比普通的米贵35%,我500亩地,一年能多挣近十万元。”
这片承载着增收希望的田野,正是江西富硒资源开发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硒土壤大省,江西发展富硒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数据显示,江西发现无公害富硒土壤超2.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13.89%,已有8个地块拿到“天然富硒土地”认证。
如今,江西正凭借这份独特的“硒”资源,在田野间种出一条千亿级的“硒”望之路。
21年前揭开富硒土壤神秘面纱
在于都县新长征富硒产业园里,都夏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
2020年,这家企业开始瞄准富硒农业市场潜力,布局富硒西红柿种植,如今已转型,集种植与加工于一体。“现在我们的富硒番茄汁、脐橙、矿泉水,不仅卖到了粤港澳大湾区,还出口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公司副总经理邱晟说道。
翻开江西富硒土壤分布地图,吉安、上饶、赣州、宜春、萍乡等地的“富硒带”格外醒目。
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地方的富硒土壤,由成土母岩风化形成,天然富硒,且重金属含量低。
那么,江西是怎样找到这些“硒”身之地的?
这要从21年前说起。2004年,一次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让江西富硒土壤“浮出水面”。
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基础地质调查所生态中心副主任刘冰权说,在这次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中发现,江西富硒土壤不仅含硒,还有锌、铜、钼、碘、铁、钙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比普通土壤种出的农产品营养更丰富。
发现富硒土壤资源的存在,让江西看到了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硒”望。
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大比例尺的调查工作,精准圈定范围。与此同时,江西出台扶持政策,推进开发利用。
2019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富硒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培育“赣西、赣南、环鄱阳湖”三大富硒区,发展“硒+农业”“硒+加工”“硒+康养旅游”。
2022年,省政府办公厅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富硒功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到2025年全省富硒功能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600亿元。
紧接着,《江西省富硒功能农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江西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相继落地,形成“1+N”政策体系。
“硒”有资源成“硒”望产业
独辟“硒”径,富硒产业铺就致富路。
在丰城市生态硒谷园,江西丰城华英禽业有限公司的富硒麻鸭,在当地家喻户晓。目前,该企业每年养殖1500万只商品鸭,屠宰加工冰鲜、冷冻鸭1200万只。
“为确保品质,向养殖户统一供鸭苗,全程给技术指导。”公司生技部经理梁春川说,靠着稳定品质和“富硒”属性,富硒麻鸭收购价是普通鸭的3倍。
一只三斤多的富硒麻鸭,能卖30多元,折算单价约10元/斤,而普通鸭才3元/斤,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
宜春袁州区中州米业有限公司建成富硒大米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种植面积约4万亩,年销量1万吨左右。
此前公司愁种植,负责人李九根以“供种子、下订单、保收购”的模式,激活农户种植热情,形成“农户带农户”效应。农户李福臻种500亩,带动二十余户共同参与,称“富硒农业是致富路,收入提高不愁销。”
养殖户钱包鼓了,就是产业发展最好的见证。这背后,既有政策支撑,更有实招落地。
从2021年起,江西累计拿出约1.56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富硒功能农业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政策红利已逐步显现。
赣州作为南方地区至关重要的生态屏障,以其独特的绿色自然资源优势,孕育了富硒产业。2024年成为全国首批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区,开了11家硒产品旗舰店和6家硒餐厅,打造的“赣南硒品”品牌声名远扬,还在深圳海吉星设立展销馆,建成大湾区首个富硒产品展示展销平台。
宜春市则获评“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世界硒养之都”,“硒+旅游”“硒+康养”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当地的硒温泉康养项目,年接待游客均突破360万人次,实现“硒资源”向“硒经济”的多元转化。
一组组数据印证着一个个成效。
目前,全省有1329家涉硒主体,其中企业72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省级202家)、合作社432家、家庭农场177家。精深加工产品主要涉及富硒大米、富硒禽蛋、富硒水果、富硒茶叶等,涉硒产品超1523款,其中1337款产品获得富硒认证。截至2024年底,全省富硒综合产值约1200亿元。
做强产业不负“硒”望
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但在利好的背后,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境。
“好产品有好价格,这是我们的呼声。但市场上不乏以次充好的现象,给正规企业带来冲击。”梁春川称,富硒麻鸭“人放天养”,成本比圈养、棚养、笼养等高,亟须创新推广现代化养殖模式,选择更好的种源,达到降本并保证“硒”稳定。
江西省农科院质标所副所长张大文认为,从全国来看,当前富硒农产品缺乏唯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认证标准不统一,硒含量指标“五花八门”,各机构认证指标不一样,缺乏可比性和公信力,降低消费者认可度,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现状,如何破局?
除了政策引导外,江西在技术层面也已发力,与多所权威院所开展合作,成立5个省级平台,江西省富硒农业研究院、富硒产业研究院、富硒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植物硒强化及评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此外,还挂牌成立了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对接南昌大学开展6项富硒功能农业科技攻关。
为了让富硒农产品“走出去”,江西各地精准施策。宜春袁州区推动企业用统一标识,对接国内大型电商平台,2024年通过外贸企业实现富硒脐橙“出海”。
赣州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销活动,举办“入深”“入湾”“入沪”产销对接会。认定58个大湾区涉硒供应基地。计划在“北上广深”“港澳”及南昌新建一批赣南硒品旗舰店。
如何实现更好发展?张大文提出做好“四强”建议,让这个充满“硒”望的产业迈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即要强化科技支撑,选育富硒种子资源,攻克稳定富硒、富硒阻镉等关键技术;加强产业监管,严厉打击用普通产品冒充富硒产品等行为;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富硒品牌打造;强化宣传科普,提高消费者认知。
挑战与机遇并存。一项项举措的实施、超过千亿的综合产值和一系列金字招牌的取得,意味着江西富硒产业正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有“硒”望,才有未来。
全媒体记者王琴红
来源:大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