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百姓故事|张奶奶的“亏本食堂”

发布时间:2025-10-17 15:16:30

记者手记

吃饭,是生活最朴素的开场;好好吃饭,是最质朴的关心和问候。

10月,江津区李市镇大桥村街道上满是桂花香。

上午10点半,83岁的周喜付准时从家里出发,路上笑盈盈地接起了孙儿的电话,说自己一切都好,通话最后,又添上了那句必备的嘱托,“好好吃饭”。

好好吃饭,四个字里满含着周喜付对孙儿的关心和思念。而在她所行的目的地——大桥饭店,“好好吃饭”,则变成了一句承诺和一颗不变的初心。

大桥饭店的老板是76岁的张成书。2006年,独居老人刘培书找上门,想来饭店里搭伙吃饭,张成书一口答应,从此便开启了一场“不为赚钱”的坚守,一日三餐仅收10元。

“几十年的邻居,多个人多双筷子的事情,而且都是老人,他们在家能好好吃饭,儿女在外也放心。”张成书不在意这是不是一桩“亏本生意”,在她看来,这只是力所能及帮一把的简单小事。

于是,这间开在村子里的小饭店,便成了村里留守老人的“暖心食堂”。19年里,有新的老人加入,也有人离去。几年前,张成书的女儿也加入了这场爱心接力,让这盏温暖的灯火,长明不熄。

“放心吧,我们这个‘亏本’食堂会一直开下去。”张成书笑得很开心。

一桩做了19年的“亏本生意”

每天上午11点左右,村里的老人们便会陆陆续续来到大桥饭店。他们坐在店里的凳子上,一边闲聊一边等待。有些来得早的,还会帮张成书备备菜。

人差不多到齐后,张成书便开始准备上菜。胡萝卜炒回锅肉、莲藕炖猪蹄、南瓜汤、萝卜缨、酸萝卜炖鸭子……一道道热腾腾的家常菜被端上桌,老人们也不着急用餐,招呼着忙完了的张成书一起吃。

88岁的肖吉文专程从李市场镇搬来大桥村租房住,问及原因,他总笑着说,在大桥饭店吃了七年多,这里有家的温暖,每天都很热闹!

“家”的雏形,始于2006年。张成书记得,那天独居老人刘培书找上门来,跟她商量想到饭馆来搭伙吃饭。

“多个人多双筷子而已!”想着都是街坊邻居,张成书没有拒绝,就这样刘培书成了饭馆的第一个搭伙人。

事情传开,陆陆续续又有好几位老人找上张成书表达搭伙的意愿,张成书起初想为老人免费供应三餐,可老人们都严辞拒绝,硬把饭钱塞给她,不想“占便宜”。

为了让老人们放心吃饭,张成书拟出了个收费标准:一日三餐,1人10元。

这无疑是一桩“亏本生意”,但张成书并不在意,她总是笑着说:“老人吃饭也没多少钱,饭店偶尔还承接酒席,这里亏点,那里赚点,总是能弄运行的。”

被食客主动要求提高的餐费标准

餐标虽然定下来了,张成书却执行得“不彻底”。

76岁的代德纯是一名农村低保老人,张成书坚决不收他的饭钱,老人心中过意不去,有时吃完饭悄悄在灶台扔下一两元钱,为了让老人吃得心安,张成书象征性收下了。

张成书的这份好,老人们都看在眼里。

“她人就是太好了,午饭、晚饭有荤有素,早上有包子、馒头、鸡蛋、稀饭,逢年过节了还会再加菜,我们心里清楚,10块钱在外面吃一顿都不够,她还让我们吃一天。”于是从去年开始,老人们便开始提出让张成书涨饭钱。

“你要是再不涨,我们以后都不来吃了!”今年1月,在老人们的集体“抗议”下,执行19年的餐标终于首次调整,变为了每月400元,算下来平均一天,13.3元。但对年事已高的老人,张成书依然每月只收300元。

饭店收费高了,高兴的竟然是花钱的食客。张成书默默收下了老人们对她的这份好,并给出了她的回应,晚餐增加一个荤菜,并每天烧好开水,为大家灌满暖瓶带回家洗漱。

风雨无阻的特殊送餐

七年前,常年来食堂“搭伙”吃饭的陈烈琴和张成在两位老人相继卧床,生活难以自理,张成书毫不犹豫地开启了“送餐上门”服务。

也正是在那时,张成书定下了两条温暖而坚定的“温情守则”:若有老人因病因残缺乏照料或行动不便,必须送餐到家;凡是缴了餐费却未按时前来吃饭的老人,不仅要上门查看情况,还要将剩余餐费如数退还。

此后,每到饭点,张成书便会和店里的阿姨肖木容一起,给出行不便的老人送餐。

73岁的汤学贵便是其中之一。因子女外出打工不在身边,自己又瘫痪行动不便,汤学贵的一日三餐都是由大桥饭店提供。张成书每天按时将饭菜送来,待汤学贵吃完后,又过来把碗筷收走。

“不只是这些,我腿脚不便,她和肖木容还会时不时来帮我收拾屋子,请人帮忙给我洗澡、换洗衣服,人好心细,我这些年多亏了她们。”说到动容处,汤学贵的眼角有些泛红,他夹了块回锅肉配着饭大口咽下,“一天10块哪里够,再多给点钱,我也愿意!”

与汤学贵同样享受送餐服务的,还有家住饭店对面的罗文玉。

罗文玉家窗户正对着饭店饭厅,老人的女婿特意拉了一根绳子。饭点时,张成书便会把饭菜装在食品袋子里,挂在绳上,随后,大喊一声:“罗老头,吃饭了!”罗文玉便会收起绳子,准时接收饭菜。

在张成书心中,这些老人不仅是顾客,更是相伴多年的老朋友。这些年,除了送餐服务,她还帮老人们代缴水电费用、协助就医,甚至是帮忙料理后事。老人们也信任她,因为有了这样一间充满人情味的小店的存在,村里不再有孤独无助的留守老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被女儿“接棒”的善意

2020年,付出不求回报的张成书荣获了“重庆好人”称号。

被她善良影响的,不只是村里的老人,她的五个子女也都是热心肠的人。

“不管我干什么,他们都支持我,一有空就回来帮我,但是我现在也老了,不得不考虑饭店后续经营的问题,我舍不得这些老人,我希望大家都有饭吃,能好好吃饭。”张成书的烦恼被三女儿周诗净看在眼里,慎重考虑后,她决定返乡接过母亲的“接力棒”,将善意传下去。

这两年,周诗净便跟在母亲身边,从买菜到待人接物,将每一位老人的喜好和身体状况都记在心里,照顾好每一位前来搭伙的老人。张成书(左)和女儿周诗净。

“这两年,妈妈经常说,对这些老人要包容,要将心比心,更要坚持,我不会辜负妈妈这么多年的付出,所以我一定会把她的这些老规矩传承下去,有我在,这个‘亏本食堂’就能一直开下去。”如今,饭店里搭伙老人的情况周诗净已经如数家珍,食堂里总会听到她和张成书一样爽朗的笑声。

这份接力延续的善意坚守,是一场不为营利的漫长守护。张成书和她“亏本食堂”的故事还在继续,由她点燃的温暖灯火,也将在村子里,长明不熄。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唐雨/文 首席记者 林楠/审核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