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襄阳要闻

襄阳联合多地“一盘棋”治理 带来流域之变生态之美

襄阳联合多地“一盘棋”治理 带来流域之变生态之美

2025-10-21 10:34:54

  秋季的汉江景色宜人,星罗棋布的湿地洲岛上,巴茅随风起舞,中华秋沙鸭、白鹭追逐嬉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背后,是襄阳与汉江上下游城市协同治理的生态支撑。

  近日,记者从汉江干流深入唐白河、南河等支流,感受襄阳、十堰、南阳等地联防联治带来的流域之变、生态之美。

  曾经“各扫门前雪”

  国庆假期,河南新野碧空如洗,白河滩湿地公园里粉黛花穗随风摇曳,随处可见拍照打卡的市民。“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市民归凤暖说,白河滩湿地公园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如今的水清岸绿,曾经是另一番景象。20世纪90年代,唐白河沿线厂房林立,大量工业废水直排入河,生态严重受损,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白色的浮沫漂在黑色的水面上,附近居民一开窗户,就能闻见刺激的酸臭味。”归凤暖说。

  类似的场景,在十堰房县也曾上演。作为南河水系一级河流,马栏河穿城而过,被誉为房县的“母亲河”。然而沿河两岸的生活污水不断排进河道,造成水污染严重,白鹭、野鸭等动物纷纷迁徙,大量水生植物惨遭灭顶之灾。“乱石滩,绿滢潭,冬春臭水流,夏秋洪水泛”,成为房县人眼中城区河流的真实写照。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三级主任科员张振斌表示,各地也进行过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但都是“各扫门前雪”,没有形成跨区域的协同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导致汉江水质常年处于Ⅴ类或劣Ⅴ类。

  “四联”机制共治水

  2010年,襄阳与南阳建立“南襄唐白河流域联席联巡联防联控机制”,以资源互通、数据共享、联合执法及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启了协同治理唐白河的新篇章。

  随即,新野县启动白河滩湿地公园建设,将直排白河的污水集中收纳处理,并沿着8公里的河岸建设郁金香园、月季园、樱花园、桃园等多个园中园。

  在白河豫鄂交界处白河国控翟湾断面水质自动站,每四个小时对上游来水进行自动监测。张振斌说:“一旦发现水质异常,两地立即启动‘四联’机制,跨区域联合执法管控流域内的污染源。历经十余年的协同治理,唐白河水质持续改善,常年稳定在Ⅲ类优良水质。”

  治好马栏河,截污是重点。2021年以来,房县全力实施县城雨污分流治理,构建县城、集镇和中心村庄污水收集处理一张网,关停取缔沿线12家畜禽养殖场,治理马栏河沿线排污口12个。目前,房县已完成马栏河城区河流综合治理48公里,建设人工湖17座,马栏河口断面水质类别保持Ⅱ类,水质现状评价“优”。

  去年底,襄阳与十堰签订汉江流域、南河流域、北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襄十两地每年筹集3000万元补偿保障金,根据“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按年度水质计算实施补偿工作,进一步压实地方治水管水职责。

  百鸟重回汉江畔

  “看,那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在湖北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两只水鸟从水面掠过,公园管理处副主任赵云拥一眼就认出了它们。

  水杨参天,绿草如茵,总面积1715.32公顷的湖北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是襄阳市城区居民饮用水取水口的生态屏障。“植物由2011年的357种增加到了489种,鸟类由97种增加到337种,中华秋沙鸭、白琵鹭等珍稀鸟类纷纷在此‘落户’。”赵云拥介绍,水质、生态好不好,动植物种类的增加最有说服力。

  在穿城而过的马栏河河道中,数十只白鹭轻盈地立在树梢,洁白的羽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鹭喜欢居住在洁净的水草地带,有“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之称。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房县分局水生态环境股负责人王强介绍,随着生态持续变好,昔日远走高飞的白鹭、野鸭等候鸟又回来了,河道人工岛成了鸟类的栖息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依托白河滩公园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新野县连续6年举办郁金香文化节,成为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如今,襄阳与南阳、十堰、神农架、宜昌、荆门等地,联合签订汉江、沮漳河、北河、南河等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协议,通过上下游统筹保护和协同发展,汉江连续两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优,“共护一江水”的全域协同治理格局已经形成。

  来源:湖北日报 祝兆林 李丹 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