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传统村落:柳林县高家垣村
高家垣村,一座栖居于柳林县东南黄土垣上的500年古村,自明正德七年高氏先祖立村以来,便以“东西十八垣,就数高家垣”的盛名传颂至今。村落依山就势,窑洞与四合院错落层叠,砖木石三雕镌刻着明清匠人的精工巧思,飞檐斗拱间流转着岁月风华。
村中四大财主宅院各具传奇,大财主高敬乾院嵌“正”字照壁,以德立世;三财主高健乾家暗道曾掩护刘志丹等革命志士,红色印记镌刻青砖。观音文昌庙、钟鼓楼与土地庙遥相呼应,香火延续着农耕社会的信仰脉络,文昌星辉映照着清代科举世家的荣光。
如今,这座黄土高原上的文化遗珠正以“活态传承”焕发新生。古民居修缮工程守护着雕花门楣与风水堪舆的智慧,让晋商大院的营建哲学与家风遗训穿越时空,成为解读黄土文明密码的鲜活标本。
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雪花飘飘扬扬落向大地,给广袤的黄土高原披上了一层白色。
生活在垣上的高家垣人从秋季的忙碌中停下来了,进入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刻。
高氏十七世后人高飞在雪地里,对着空旷的山谷,吹响了他心爱的唢呐。
一曲《山那边》吹得回肠荡气,吹得五脏欲摧。悠扬的唢呐声从山那边反射回来,扣人心弦,令人动容。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这一刻,在山西,仿佛所有的雪都落在古建的屋顶。
这人世间世俗的生活在一场雪中徐徐展开,就像它几百年来一直延续的方式。
81岁的高探应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望向通往村外的小路,似乎期盼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看。
在转身进家的那一刻,他的背影撑起了一座山。
从大明正德七年(1512年)高氏先祖高文进从柳林锄沟村闹年景迁居至此算起,高家垣村已经有512年历史。到清朝乾隆、道光年间,村里涌现文武生员8名、四大财主、八小财主、72个毛不念财主(更小的财主)。
这些财主经营着大小不同的当铺,组织20多个马帮跑运输。他们靠着稳定的收入,在黄土高坡上建起了15座四合院、6个躺椅大门、20多个凤凰洞大门,可谓盛极一时,成就了“东西十八垣,就数高家垣”的美名。
四大财主院落布局有序、造型精美,雕刻绘画细腻生动,对研究清代民居建筑、绘画雕刻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些四合院坐北向南,从低到高,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大财主高敬乾和二财主高奉乾的院子相互连通,都是三进院落。三财主高健乾和四财主高廷枢的院子现存两进院落。这些院子都有绣楼和“虎眼”。四财主的院子虽然毁损严重,但还保留有圆形大门和砖雕斗拱。这些院子汇集了山西北方山区窑洞和晋南四合院建筑的所有特色,十分罕见。
2014年,高家垣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高家垣村被列入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这就是高氏先祖建造的第一个院子。院子不大,也不方整,随山形就势而建。2014年整修院子时,在花坛的位置发现雕刻着“正”字的一块青石。
有专家分析,因为院子不方,嵌一“正”字,以正院形。又暗合了院子位于村子正中心的情形,还包含着期望子孙后代正直做人、正经做事的古训。
从那时到现在,全村人都守着“正”字,过着本分富足的日子。
在修复大财主高敬乾院子时,为了传承祖先的古训,在新修的照壁上,也嵌了一个大大的红色“正”字,赋予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的寓意。
日子就这样一天又一天重复着,黄土高原进入最长的休眠期,等待一场春雨来唤醒。
天下没有远方,有人就有故乡。
这就是我们的家乡,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家乡是空间的来处,记忆是时间的来处。当家乡与记忆碰撞,历史便在这一刻定格,定格在我们的文化中,留存在我们的血液里。
稿件统筹:屈建龙 欧志强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