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薯”成了增收的“金疙瘩”
发布时间:2025-10-21 14:19:48
日前,记者在左云县管家堡乡陈仓窑村的马铃薯原种大棚示范种植基地看到,一排排育苗架上嫩绿的幼苗舒展着叶片,技术人员正在认真记录着温湿度数据。这些看似普通的种苗,承载着村民们致富的希望,也见证着这个传统农业村从种源卡脖子到产业自主的蜕变。
“以前种植马铃薯主要依靠外购种子,成本高,常常因为品种退化减产。”村民王师傅说。2024年,村集体与农业技术部门合作,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建成马铃薯原种大棚示范种植基地。基地培育的微型薯虽个头小巧,却以纯度高、抗病性强的优势,成为种植户眼中的增收“金疙瘩”。村里种植户普遍反映,有了好种源,产量稳了,收入也更有保障。
走进马铃薯原种大棚,记者看到,精准滴灌系统均匀喷洒着水珠,病虫害绿色防控设备有序运转。从种子消毒到环境调控,每个环节都有农技专家现场指导。科学种植模式不仅保障了种薯品质,更带动1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村民张大姐笑着说:“现在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陈仓窑村的实践正在产生示范效应,左云县已将该村列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标杆,计划扩大大棚规模,探索“基地+农户”模式,构建从种源培育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一模式将推动该县马铃薯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从破解种源难题到实现家门口就业,陈仓窑村以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生动实践证明:只要立足本土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就能让“土疙瘩”变成“金豆子”,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
本报记者翁剑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