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五台山 奇特地质的自然秘境

发布时间:2025-10-21 14:25:26

  五峰中立千嶂环 淡绿深青一万重

  八百里太行,五台山为最高峰。五台山山体浑圆高大、雄伟壮阔、山峦起伏、连绵不断,海拔高达3058米的北台叶斗峰被誉为“华北屋脊”。

  这里不仅具有气势磅礴的北国高山特点,而且因为降水丰富,兼具江南青山绿水的秀丽之美,宛如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这里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于一体,暮春初夏的烂漫山花,霜降之后的红叶秋果,严冬腊月的皑皑白雪,五台山四季都有美景。

  一座鲜活的“中国地质博物馆”

  群峰巍峨,气势非凡。今人所见的五台山的形成要追溯到25亿年前。

  历经“铁堡运动”“台怀运动”“五台运动”“燕山运动”等多期重要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以“五台群”绿色片岩和“滹沱群”沉积岩系为基底的沉积地层和复杂的地质构造,五台山完整保存了从新太古代晚期至古元古代早期的连续地层序列和丰富的古生物遗迹,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标本。5个台顶海拔2500米以上,北台由著名的花岗片麻岩组成,岩性坚硬,剥蚀缓慢,成为“华北屋脊”。

  冰缘地貌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也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自然景观。华北只有五台山存在这种冰缘地貌。

  在五台山,常常可以看到:在高山峻岭之中,有许多峡谷沟壑山凹,有的幽深莫测,有的开阔博大。这些峡谷山凹,由古冰斗所致。在中台顶,周围的缓坡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一个个小土包,土包上长满了厚密的矮草和五颜六色的山花。这些土包被称作“冻胀丘”,是地下冰融化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的冰缘地貌。中台还堆积着大大小小的灰白色石头,有棱有角,有的立如奔马、有的卧若喘牛,当地人称“龙翻石”,也是冰缘地貌的遗迹。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台怀镇为中心,五个台顶为基准点,作为集中游览参观区域,主要观察地质剖面10条,长度约150公里,观察点60余个。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五台山地势高峻,相对高差大,自然风化、侵蚀和切割等作用使不同时代地质体、构造形迹均裸露地表,还保留了华北最大规模的复式向斜褶皱,成为地质观察、研究和教学的理想场所,而且人文景点与地质、地貌景观空间上相交叉叠加,让每一位到访者在领略地质奇观的同时,还能感受博大精深的悠久文化。

  一座“华北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天然博物馆”

  高亢的地势,加之从海拔最低624米到最高3058米的显著高差,共同塑造了五台山完整的垂直生态序列。从山脚至山峰,依次分布着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寒温性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和亚高山草甸带,被誉为“华北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天然博物馆”。其中,北台和东台表现非常明显。

  作为首批国家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面积383.7万余亩,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米—2700米,在3个林线内,上部主要有云杉、落叶松、油松等针叶树种,下部主要是针阔混交林,阔叶树种主要有白桦、红桦、山杨、山槐、山柳等,内部混杂野刺梅、丁香、六道木、虎榛子等灌丛。每当春夏之季,莽莽林海,郁郁葱葱;到了秋季则层林尽染,五彩缤纷。而油松、云杉,则四季碧绿苍翠,尤其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依然枝繁叶茂,傲立于岩峰峭壁和茫茫雪原之中,景色极其壮观。

  在海拔2200米以上,发育着总面积达3.96万亩的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高山草甸系统之一。根据建群种和优势种的差异,可划分为五大类型。其中,五花草甸以其丰富的植物种类和绚丽的季相变化最为引人注目。每年春夏时节,在绿草如茵的山上,紫色的龙胆、黄色的金莲花、粉色的报春花、白色的火绒草等野生花卉竞相绽放,争奇斗艳,形成“五彩地毯”般的壮丽景观,成为五台山自然风貌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标志。正如金代诗人元好问《台山杂咏》所言:“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一座名副其实的“华北物种基因库”

  充沛的雨量、较强的光照和剧烈变化的天气,孕育了五台山丰富的动植物种类。

  与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五台山的植被类型最丰富、保存最完整。

  调查数据显示,五台山共记录高等植物99科、354属、595种,其中包括苔藓植物32科65属102种,蕨类植物10科13属19种,裸子植物3科5属6种,被子植物54科271属468种。在这些植物资源中,既有重要的药用植物如黄芪、党参、秦艽等,也有食用价值显著的台蘑等特色资源。尤为珍贵的是,这里发现了裂唇虎舌兰这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稳定种群,是目前我省唯一分布记录点,对研究兰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和分布格局具有重要价值。

  每到夏季,避暑胜地五台山游人如织。此时五台山各顶之中海拔最低的南台是小草的世界、山花的天地。青草漫山遍野,远接天际,仿佛一幅无穷无尽人工绣制的绿绒地毯。而地毯上竖起的花朵虽小却朵朵有灵气,有黄色的金莲花、晶莹的苓苓香、如血似霞的串串红等,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山花聚合四散的馥郁香气,又使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

  林密草茂,五台山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繁殖的天然乐园。目前,五台山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192种,隶属4纲24目68科。物种中包含众多珍稀濒危种类,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褐马鸡、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豹猫、赤狐等。这些物种共同构成了五台山完整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北物种基因库”。

  一条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廊道”

  五台山是天下名山。《清凉山志》中这样描写它:“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凌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五峰中立,千嶂环开。岿巍敦厚,他山莫比”。

  五台山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海河流域重要支流滹沱河就源自五台山脚下。研究表明,五台山自身的森林与草甸系统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年径流调节量可达数亿立方米,通过截留降水、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等过程,有效保障了区域水资源供给。同时,茂密的植被覆盖使土壤侵蚀模数显著降低,对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具有显著效果。

  在气候调节方面,五台山的高海拔植被系统通过蒸腾作用、反射太阳辐射等过程,显著影响区域气候特征。数据显示,夏季五台县台怀镇的平均气温比忻州盆地低8℃—10℃,相对湿度高15%—20%,有效缓解了周边地区的热岛效应。同时,五台山的生态系统还是重要的碳汇功能区,据初步估算,仅亚高山草甸系统年固碳量就约50万吨,在区域碳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五台山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廊道”,为许多物种的南北迁移和基因交流提供了关键通道。这种生态廊道功能对于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五台山的植被垂直带谱为物种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使得许多珍稀物种在此找到适宜的栖息地,避免了因栖息地破碎化而导致的物种灭绝风险。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大气环境和高山地形等因素相互作用,五台山还形成了众多奇特的天景天象,等待着游人前来体验大自然的神秘之美。

  本报记者王利强

  一山踏两地

  满目皆青绿

  车轮碾过狐峪沟的最后一段山路,一片苍翠蓦然映入眼帘,静卧于山西五台县与河北平山县交界处的驼梁自然风景区,如同镶嵌在太行山中的一颗绿宝石,静谧地展露真容。10月初,记者在这里看到,面积7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峡谷如斧劈刀削,飞瀑似银练垂空,原始莽荒间流淌着最原生态的气息,河流汩汩涌动,林海翻涌碧浪,薄云缭绕峰巅,共同勾勒出一幅“绿、凉、幽、野”的生动图景。

  沿着盘桓山径徐徐前行,垂直分布的植被构成一幅次第舒展画卷:山脚灌木丛生,山腰间阔叶林撑起浓荫华盖,及至山脊,葱郁的针叶林迎风挺拔傲立。登临海拔2281米的驼峰,近千亩亚高山草甸跃入眼帘。每年七八月间,金莲花灿若星辰,山丹花红似火焰。得益于良好的生态保护,这里已成为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乐园,驼梁的生态画卷正因此愈加生动。

  登顶环顾,唯两处人迹点缀在原始画卷中。深草里半掩的斑驳石洞,凿刻着历史上的烽烟记忆,而不远处三米高的界石巍然矗立,正面“燕赵第一峰”与背面“驼峰”遒劲有力,标记着晋冀两省的分界。令人称奇的是,受高海拔影响,五台县所处的山阴面水分更丰沛,境内的森林如墨绿绒毯连绵起伏,站在驼峰极目远眺,一道省界,两种青绿,尽收眼底。

  山风掠过草甸,送来松涛的絮语。岁月流转,山河焕新,如今,这片原始古朴的土地已焕发出蓬勃生机,“太行绿宝石”正以愈加璀璨的姿态,静候世人驻足。

  本报记者薛志浩

  净土涵万物

  奇境育生机

  穿越五台山南麓莽莽群峰,沿大甘河谷地东行10余公里,一片遗世独立的原始秘境徐徐展开——南梁沟,这条全长20公里、总面积达4.55万亩的沟壑,因地处东台之南而得名,更以其未经雕琢的自然风貌,成为无数户外爱好者心驰神往的探险胜地。

  踏入这片处女地,扑面而来的是四季奇景——隆冬时节,白雪覆不住漫山葱绿;盛夏之际,幽谷中仍藏未化坚冰;密林间灌木葱茏,芳草如茵,野花点缀其间;回环处飞瀑激流,溅玉抛珠,清泉随处可见……身处此处,尘世喧嚣顿消,繁芜杂念尽褪,令人恍然忘却时光流转。

  深入沟内,更觉此地是座天然宝库。参天的古柏苍松之下,是近600种植物构成的繁茂世界,从高大的乔木到微小的苔藓,种类繁多,盛夏时节,200余种开花植物竞相绽放,将整个山谷装点成流动的花海。1991年,德国教授舒密特在此考察后赞叹其为“一片极有价值的原生态植物区”。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竟生长着370多种药材,使南梁沟享有“天然药圃”的美誉。

  这片丰饶的土地自然也成了滋养各类生灵的乐园,40余种兽类、140多种鸟类栖息在植被茂密处、清幽山水间,华北金钱豹、青毛野猪、红山羊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踪迹隐现于原始林带,斑尾鸡、栗尾鸡、红胸田鸡等9种华北罕见鸟类翩然起舞,不计其数的昆虫奏响自然乐章。空中偶有猛禽盘旋,林间时见兽迹残骸,更为这片静谧之地增添几分野性生机。沟壑深处,零星散布着几个小村落,保留着“桃源人家”般的生活图景。土墙瓦房错落,瓜架柴烟相映,鸡鸣犬吠间村民笑脸相迎。偶有远道而来的访客,热情的村民或奉上清凉解暑的凉粉,或递上新鲜采摘的山果——这方水土浸润的质朴情谊,恰如石缝中汩汩涌出的山泉,澄澈甘冽,沁人心脾,正是南梁沟这片“世外桃源”最动人的注脚。

  本报记者薛志浩

  守护“华北屋脊的生态皇冠”

  ——专家解读五台山亚高山草甸的保护与修复

  人物专访

  受访专家:罗正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副主任,兼任山西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亚高山生态系统研究与保护工作。

  问:罗老师,请您介绍一下五台山亚高山草甸目前的生态状况。

  答:亚高山草甸在黄土高原高海拔山区广泛分布,山西省亚高山草甸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太岳山、吕梁山、中条山等山系林线以上的高海拔地带。亚高山草甸地处高寒地带,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是监测气候变化的理想实验场所和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五台山亚高山草甸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完整的草甸生态系统之一,总面积达2133.33公顷,主要分布在五座台顶,海拔在2000米—3000米。这片草甸不仅景观壮美,更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然而,近年来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在游人密集区和传统放牧区,部分草甸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问:您认为保护和修复亚高山草甸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答:五台山亚高山草甸的保护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从生态功能看,它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直接影响着滹沱河等河流的水质和水量;从生物多样性看,这里孕育着苔草、蒿草等特有植物群落,是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从景观价值看,夏季“五花草甸”的壮丽景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从科研价值看,这片草甸是研究高山生态系统演替的天然实验室。更重要的是,草甸的保护直接关系到五台山世界遗产地的生态安全和文化景观的完整性。

  问:针对目前亚高山草甸退化问题,有哪些具体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正在或可以实施?

  答:我们团队与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省林草工程总站相关专家合作,开展了亚高山草甸修复工作,采取人工促进修复为主,近自然修复保护为辅的组合配套实施方式。针对平缓退化区采用“裸地松土+补播”;对石块裸露区实施“常规补土+林下草就近移植”;在陡坡区域运用“植生袋固土+林下草移植”;对侵蚀沟采取“分段引流+综合治理”;在修路边坡使用“结网固土+人工播种”。这些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退化类型的特点,实现了精准治理。

  近年来,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在五台山实施了中央财政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840公顷、全省草原退化区域生态修复工程213.33公顷,有力地遏制了草甸退化势头。以繁峙县岩头乡禅堂村退化草甸修复区为例,跟踪监测显示:草原植被盖度与鲜草产量大幅提高,草群结构优化,植物群落趋于稳定,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更关键的是,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善:土壤容重从修复前的1.40g/cm3降至1.12g/cm3,土壤疏松度和通透性增强,利于根系生长;土壤含水量从22.51%提升至33.77%,持水保水能力显著增强,水土流失风险大幅降低;土壤有机质从40.33g/kg增至121.30g/kg。这些数据表明,我们的修复不仅是“复绿”,更是从本质上恢复土壤健康,重建自维持、可持续的草地生态系统。

  问:展望未来,您对五台山亚高山草甸的保护有哪些建议?

  答:未来保护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要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将成功的修复经验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要加强科技支撑,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草甸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为精准保护提供依据;三是要推动社区共管,让当地居民和寺院僧众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四是要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合理规划游览线路,减轻人类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五是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监测站,实现对草甸生态系统的全天候监测。我相信,通过科学保护和持续努力,五台山这片珍贵的“生态绿肺”必将得到更好的守护。

  本报记者王利强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