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守护青少年成长 向网络烂梗说“不”

发布时间:2025-10-21 14:30:53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老六”“老登”等网络流行语悄然走进小学生的日常表达中,这种语言现象对青少年语言学习和成长的影响引发关注。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专题报道《网络烂梗危害多 及时“亮剑”大声说“不”》引起多数学校和家长的共鸣,纷纷留言希望探寻解决之路。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再次进行采访,探寻引导学生规范语言、培育良好德育风尚方面的实践方案。

  现象审视:网络语言入侵校园影响几何根源何在

  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太原市青年路小学华润分校教导处许多副主任对网络语言在小学生中的流行感触颇深。“现在不少低年级孩子张口就说‘老六’这类网络词,甚至在日记、作文里也会出现不规范表达。”她指出,这种现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干扰规范语言学习,导致学生书面表达和口语交流中出现随意化、低俗化倾向;另一方面,部分带有负面暗示的网络语言,可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认知与品德养成。

  探究网络语言受小学生追捧的根源,许多认为主要源于三方面。首先是信息环境的浸染,当前孩子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手机短视频、网络内容及部分出版物中的不规范语言难以完全规避,电梯里、课间休息时,学生交流话题多围绕网络内容展开,语言自然受其影响。其次是群体认同的需求,学生为融入同伴圈子,会主动模仿群体内流行的网络语言,即便不懂含义也跟风使用,形成“不说就聊不到一起”的社交氛围。此外,部分家长的忽视态度也助长了这一风气,认为“大家都这么说无所谓”,导致社会层面出现对语言规范的不重视。

  校园行动:多维引导筑防线,规范语言润无声

  面对网络语言带来的挑战,需要从教学渗透、活动引领、家校协同等多层面入手,开展系列教育行动,逐步扭转不恰当语言风气。

  太原市青年路小学华润分校教导处王喆副主任提到,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语言规范教育融入课堂内外。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日记时,重点关注学生的书面表达,对出现的网络语言及时批注引导,明确告知其不适合书面使用的原因;学校在各楼层设置图书角,每月推荐优质读物,教师通过带读、开展阅读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规范的语言,用语言美感化学生。如今,学校坚持开展“八点朗读”活动,既锻炼学生语感,也让他们在经典文本中感受规范语言的魅力,提升语言选择能力。

  学校层面则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强化正面引导。每年4月份的“读书月”活动持续整月,围绕“经典诵读”“自然阅读”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亲子共读、读书分享等形式,带动家庭参与语言规范教育;在9月份的网络安全周和推普周期间,学校创新教育形式,摒弃单纯说教,让学生围绕“合理使用网络”“规范语言表达”等主题编排情景剧,采用故事代替道理的形式在周一校会上展演。“孩子们演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比如‘先看半小时短视频再写作业,结果写到九点半’的场景,引发强烈共鸣,比老师说教更入心。”王喆介绍,这种沉浸式教育让学生清晰认识到不规范网络语言的问题所在。

  作为2024年太原市推广普通话启动会场,学校还将语言规范与德育教育深度融合。要求教师规范教案书写和黑板板书,为学生树立榜样;全校教师秉持“全员育人”理念,无论是否为班主任,发现学生使用不恰当网络语言都及时提醒纠正;通过主题班会定期开展语言规范、网络安全等教育,从安全和品德层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与语言表达。

  教育共识:家校社协同发力,守护语言成长生态

  王喆强调,语言规范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学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普及网络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提供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建议,如与孩子约定使用时间和用途,避免其沉迷短视频;针对部分家长不知如何为孩子选书的问题,学校通过推荐书单、亲子共读指导等方式,帮助家长提升引导能力。

  去年,学校参与了全国范围内的语言习得渠道入户调查,覆盖迎泽区600多户家庭。结果显示,老年人主要通过报纸图书获取语言信息,中青年依赖网络,而孩子提及课外书较少,多以手机、电视为主要渠道。这一数据也印证了家校协同的重要性。“要把孩子对虚拟世界的认同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当他们在家庭、校园里获得足够的赞赏与认同,自然会弱化对网络刺激的依赖。”王喆说,引导孩子在现实活动中找到目标与满足感,是减少不恰当网络语言使用的关键。

  省级发力:政策引导加保障构建协同育人生态

  近年来,山西省教育厅针对网络语言冲击校园、中小学生文明用语素养待提升等问题,以主题教育为抓手激活内生动力,以家校协同为纽带凝聚育人合力,构建起靶向明确、联动高效的文明用语规范体系。

  山西省教育厅以常态化主题活动为载体,将文明用语教育与文化传承、实践体验深度融合,让规范表达理念入脑入心。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核心平台,每年九月集中开展系列主题行动。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举办全省开幕式,联动太原市等多地打造示范样板,如将推普周启动仪式设在中小学,组织全市语委代表现场观摩学习。活动期间,覆盖全省的“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经典润乡土”传承推广活动同步开展,通过经典诵读、诗词赏析等形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感受规范语言的魅力。

  聚焦网络语言治理等重点问题,开展精准化主题教育。指导全省中小学常态化召开“护苗成长,绿书签相伴”等主题班会,通过案例讲解、视频观看等方式,剖析不良网络用语与非法出版物的危害,引导学生辨别语言是非。结合网络安全周等节点,推动学校将文明用语融入网络安全教育,通过情景剧演绎、主题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直观传递“规范用语从日常做起”的理念,避免单纯说教的生硬感。

  与此同时,山西省教育厅着力打破校园教育壁垒,推动文明用语规范从校园延伸至家庭,形成“家校同频、协同共育”的良好格局。强化家长理念引导与方法赋能。借助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渠道,系统普及文明用语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针对“网络语言影响孩子表达”等共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全省推广的推普倡议中,明确提出“家长与孩子之间坚持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倡导家长成为规范用语的示范者。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田晓瑛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