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产业:闻喜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颗小小的山楂,如何从晋南乡村的“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为年产值破亿元、远销海外的“金疙瘩”?山西闻喜县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以东鑫食品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依托特色资源、坚持创新升级,不仅让山楂制品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名片”,更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立足资源禀赋:把“土特产”做成“金钥匙”
闻喜县地处晋南,山楂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传统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好果难卖、深加工滞后”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山楂产业的发展。“以前农民种山楂,要么是低价卖给贩子,要么是自己做点糖葫芦,附加值太低了。”东鑫食品董事长雷永宏回忆道。
雷永宏的创业选择,正是闻喜县探索“土特产”转化路径的缩影。上世纪90年代末,他依托家族流传的“金糕”制作技艺,结合本地丰富的山楂资源,借钱创办了小作坊。“当时就想,别人都在跟风做果丹皮,我们必须做出特色。”经过反复试验,他研发出全国首创的蘸糖山楂片,一举打开市场。
东鑫食品的初步成功,让闻喜县看到了山楂产业的潜力。县政府顺势而为,将山楂深加工纳入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土地、税收等扶持政策,鼓励更多企业投身山楂产业。“县里不仅帮我们协调了厂房用地,还组织我们参加各类展会,对接销售渠道。”雷永宏说。如今,闻喜县已基本形成以山楂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山楂制品也由此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张新名片。
推动产业升级:从“小作坊”到“现代化工厂”的蝶变
初期的手工生产模式,难以支撑产业规模化发展。2006年,东鑫食品因手工包装效率低下,陷入订单积压的困境。雷永宏带领团队自主改造包装设备,不仅解决了产能瓶颈,更推动企业从“小作坊”向“现代化工厂”转型。
这一转变,正是闻喜县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闻喜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式,引导企业引入先进设备、提升工艺水平。东鑫食品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农科院等院校合作,研发出沙棘山楂膏、阿胶山楂膏等功能性产品,实现了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跨越。
“现在我们有两条智能化生产线,日产能达到20多吨,还通过了ISO22000和HACCP认证,产品能直接出口到东南亚。”雷永宏自豪地说。截至目前,闻喜县已有山楂深加工企业16家,带动上下游就业6000余人,山楂产业年产值突破5.6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赋能乡村振兴:让“产业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企业发展了,不能忘了乡亲们。”这是雷永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闻喜县发展特色产业的初衷——让产业红利真正惠及农民。
在原料收购环节,东鑫食品坚持每公斤山楂比市场价高0.2—0.4元,带动周边3个乡镇、200多户农户种植山楂,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以前种山楂愁销路,现在有企业保底收购,我们种得更放心了。”闻喜县郭家庄镇山楂种植户王建国说。此外,公司优先录用当地贫困户和残疾人,目前厂里10多名员工来自贫困家庭,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
闻喜县还以山楂产业为纽带,推动“三产融合”。依托山楂种植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山楂采摘园”“山楂文化节”等特色项目,吸引周边游客前来体验。“每到山楂成熟的季节,来采摘的游客特别多,不仅带动了农产品销售,还让我们的农家乐生意更火了。”郭家庄镇一家农家乐老板笑着说。
展望美好未来:打造“闻喜山楂”区域公共品牌
如今,闻喜县正以东鑫食品为龙头,谋划山楂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县政府计划整合全县山楂资源,打造“闻喜山楂”区域公共品牌,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质量规范,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要把闻喜山楂做成像烟台苹果、库尔勒香梨那样的知名品牌。”闻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表示。目前,县里已启动品牌申报工作,同时加快建设山楂产业园区,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种植—加工—研发—销售—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雷永宏也有了新的目标:“未来五年,我们要投资建设电商运营中心,通过直播带货把‘闻喜山楂’卖到全国。同时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健康、时尚的新产品。”
从一颗不起眼的山楂,到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闻喜县的实践证明: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能让“土特产”焕发新生,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颗山楂的“红”,正映照出闻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
杨秀文 温徐旺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