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日历带你走进“纸上博物馆”
10月19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报告厅内,一场名为“汉时风·今时鉴”的分享品鉴会正在举行。曼妙的《汉乐洛水》汉风舞蹈拉开了《2026陕博日历·汉风猎猎》分享品鉴会的序幕,仿佛将现场观众带回大汉王朝。
从2017年首本《陕博日历》问世至今,《陕博日历》已发行9本,成为无数文博爱好者年年期待的收藏珍品。
“我们最初研发日历的初衷,是希望打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让观众能把‘博物馆带回家’。”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陕博日历》项目负责人庞雅妮说,九年来,《陕博日历》不仅延续了该系列的高品质基因,更以新的内容与形式推动陕博日历IP持续创新。
《2026陕博日历·汉风猎猎》的主题意在彰显繁荣昌盛的汉代文化。12个月的主题采用精心设计的平行结构:一月的“汉承秦制”旨在“承前”,十二月的“永恒长安”意在“启后”,中间通过思想、文化、农业、手工业、雕塑、服饰、艺术、都城、帝陵、对外交流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展示汉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翻阅这本日历,364件(组)精美文物插图徐徐展开。这些文物来自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家文博机构及国外知名博物馆,每一件都经过项目团队精心挑选,所有图片均获得收藏单位的官方授权。月首文字凝练概括当月主题,将十二个月的内容有机衔接。
“将深厚文化内容转化为大众日常读物,需要极大的匠心与耐心。《陕博日历》不仅是一本日历,更是一本‘日历书’。我们希望将知识以碎片化的方式告诉读者。”庞雅妮介绍,每件文物的解读文字都是编撰团队查阅海量资料后,字斟句酌的成果。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红英分享了《陕博日历》英文翻译工作背后的挑战。翻译过程中有很多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团队要在不影响信息表达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国际读者的文化背景,通过信息重构、视角转化等技巧,平衡准确性与可读性。
在翻译“玉牒”“丝绵”时,杨红英与团队多次向文物专家请教,让国际读者不仅能“看懂”,更能“理解”并“欣赏”文物背后的深厚内涵,真正使日历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桥梁。
“‘绵’和‘棉’是不是完全不同?”“‘玉牒’是做什么的?”“哪里是可以省略的?哪里又是需要重点介绍的?”在一次次追问中,杨红英专业的翻译理念为《陕博日历》走出国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支撑。
《陕博日历》的推出并非孤例。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文博单位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博日历,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博物馆日历热”。
文博日历并非简单的日期记录工具,而是精心策划的微型展览。博物馆成为文化内容的创造者与传播者,通过日历这种亲民的形式,让历史文化实现了时空延伸。即使观众无法亲临博物馆,也能通过这本“纸上博物馆”感受文明、了解历史,实现“将博物馆带回家”的美好愿景。
每一本博物馆日历,都是一次文化的精心编排。它按照时间的脉络,将分散的文物重新组织,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当人们翻过一页日历时,不仅是在告别一天的时间,也是在开启一扇通往历史的窗口。(群众新闻记者 赵茁轶)
来源:群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