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台视窗 > 陕西新闻

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发布时间:2025-10-21 15:09:07

  “陕西是猕猴桃的主要产地之一,种猕猴桃的农户很多。我们的项目聚焦猕猴桃雌雄异株、依赖人工授粉这一关键生产环节,针对现有授粉方式的痛点,研发出一款智能化、高效率的猕猴桃授粉装置。”

  10月19日下午,延安市吴起县,以“乘数兴村 智绘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陕西省数字乡村创新大赛答辩现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花果信使”项目团队参赛代表王丽春、贾莹莹向评审专家详细介绍团队研发的装置。

  “花果信使”项目团队深入调研了周至县、眉县、武功县等猕猴桃种植大县。“每年给猕猴桃授粉的工作量巨大,桃农很辛苦。当前市面上的‘辅助授粉’装置授粉效果不理想,桃农仍选择用传统方式授粉。团队几个小伙伴便想着一起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王丽春说。

  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试验,“花果信使”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王丽春介绍,目前,团队研发的装置已在猕猴桃种植基地投入试用。数据表明,该装置能够帮助农户节约50%授粉成本,同时能有效提升果实产量与品质,为农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陕西持续深化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让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数字发展带来的红利。

  “陕西的很多团队都在做数字乡村方面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竞赛形式挖掘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乡村汇聚。”省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5年陕西省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启动以来,收到了来自政府机构、科技企业、高校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交的数百份参赛作品,呈现出多领域、跨学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鲜明特征。经研究筛选,最终23个项目入围决赛,来到吴起“打擂台”。

  镇巴县打造的“秦巴区域茶产业大脑”平台,将全县16.7万亩茶园、2万余户茶农纳入数字化管理,茶园、茶叶、茶企、茶农、茶工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电子码,实现了产业信息、茶品质量一屏掌控,带动镇巴茶叶品牌价值增长30%以上;针对传统茶产业“产加销”脱节痛点,打造全渠道产销对接平台,推动电商与线下店数据互通、资源互补、流量互导,依托平台大数据精准分析,动态优化库存,提升茶叶销售效率,带动群众增收;

  咸阳不老帮智慧养老有限公司打造的“数字乡村·智慧养老”项目,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了安全预警、健康管理、服务调度、亲情互动、数据分析五大功能模块,全面覆盖乡村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及散居老人,精准解决了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安全监护薄弱、运营效率低下等核心痛点,为乡村养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造乡村云上农场——《养猪少年》”项目负责人王子也是一名“乡村CEO”。他介绍,该项目的核心是打造一个“元宇宙+实体农业”的综合性平台。团队研发的线上种植游戏,可以让玩家将游戏成果直接对应并转化为线下人工智能实验室中的真实农作物,实现从虚拟到现实的跨越,带动线下乡村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

  本次参赛项目覆盖了智慧农业、乡村治理、数字养老、文化传承等多个类别。答辩中,评审专家就技术手段、应用场景、综合效益等,同参赛队伍详细沟通,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为大家进一步优化项目提供了思路和灵感。

  “大赛的参与主体多元,有事业单位、企业甚至创业队伍。大家都在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乡村中的应用,令人欣喜。参赛的产品场景突出农业农村的难点、痛点,如乡村人才回归、宅基地利用、非遗传承等,都是现在农村工作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些有益尝试,正在逐步建立起我省农业农村领域的数据生态,包括遥感数据、物联网等数据的积累和服务,对于数字乡村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赛评审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阮俊虎说,许多项目不仅技术含量高,还在落地性和社会价值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

  多位评审专家表示,参赛队伍对于数字乡村建设事业的专注度与使命感,令人感动。一些高校学生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长期调研,一些科技企业为偏远山区量身定制低成本解决方案,一些基层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利用数字化工具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更有返乡创业者以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每一个项目背后,都凝聚着对乡村振兴的深刻思考与躬身实践,是陕西以数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注脚。(群众新闻记者 孙鹏)

  来源:群众新闻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