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博物馆里的“北魏时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壁画名为《北魏贵胄出行图》,高15.5米,宽约50米。”10月21日,大同市博物馆一层的大型壁画前观者众多,导游张倩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其中的故事,“大家看壁画里的人物服饰是鲜卑风格,而队列仪仗却已是中原礼制,这正是北魏平城时期胡汉融合的产物。”
壁画前方,铁铸雕塑《牛拉鳖甲车》造型豪迈。“乘坐牛车是当时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导游的音调抑扬顿挫,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缓步前行,二层的“魏都平城”展览区前,一群大学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们是从武汉过来采风的……”跟随学生们移动,只见大家一边听着讲解,一边及时做着笔记,“你看这个颜色,是不是很适合用在漆画上?”“这个祥云的样式好别致啊,回去我要试着放在毕业设计里。”
作为曾经的北魏都城,大同市博物馆的“北魏含量”不言而喻。二层展区内的《漆屏风画》前,不少游客感叹“千年已过,朱红依旧”。屏风画上耀目的朱红凸显着当时的技法工艺,画面内容则延续了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生动展现了北魏前期的绘画艺术风格。几个带着速写本的学生现场临摹起画面里的一些服饰和首饰式样。
“只需扫描展品,眼镜里就会出现相应的文物画面和简介。”记者注意到,不少前来参观的游客都佩戴着AR眼镜,与人工导游相比,智能讲解带来了更多的个性化体验。“置身这些古老的文物中,用现代科技感受历史沧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奇妙感受。”来自北京的退休教师王秀玲说。
走出博物馆,斜阳洒下,回身望着这座在造型上汲取了大同火山群、龙壁及云冈石窟等众多文化元素的博物馆,一座城市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大同博物馆很惊艳!大同不愧是千年古都。”咔嚓!摄影爱好者小杨用相机记录下眼前的瞬间。
本报记者李学林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