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釉画非遗传承人梁文平: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促进乡村振兴
梁文平,2011年12月参军。退伍后,他十年磨一剑,潜心钻研祖传掐丝珐琅釉画技艺,终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与领军雁。
虽卸甲归来,军人本色却深植于心。梁文平凭借军旅锤炼出的坚韧意志和不屈精神,在掐丝珐琅釉画的新“战场”上,突破层层技法壁垒,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使千年古艺首次实现规模化量产;他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在20余所乡镇设立非遗工坊培训基地,构建“文化变现”的乡村振兴产业链,助力超千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增收。此外,他和几十所高校合作,培育出数百名大学生非遗创客,让更多年轻人不仅喜欢这项古老技艺,还亲身加入进来。
因突出贡献,2020年2月,山西省级非遗传承人梁文平被省人社厅授予“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23年12月,被省文旅厅评为“山西省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2025年1月,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第二批省级乡村工匠名师”,7月被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评为“最美退役军人”。
坚守热爱逐梦前
行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
梁文平,1990年出生,运城盐湖东郭镇界村人,中共党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外公和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掐丝珐琅釉画非常感兴趣。
2009年,梁文平以优异的成绩叩开河北美术学院的大门,开启了艺术逐梦之旅。毕业后,他毅然投身军营,在练兵场挥汗如雨、磨砺意志,同时厚植家国情怀,肩挑使命担当。
2013年退役后,梁文平辞去家人安排的稳定工作,踏上掐丝珐琅釉画创业之路。那时,众多的传统手工艺面临着生存危机,梁文平却辞职做手艺活儿,在父亲看来,完全是头脑发热、死路一条,一气之下,和他断绝了关系,也切断了他的经济支持。
梁文平说,掐丝珐琅釉画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在他们家族传承已经有百年历史,他是第五代。掐丝珐琅釉画是用掐丝珐琅技法在平面画板上制作的特种绘画艺术形式,主要材质为仿金丝和珐琅釉料,可以附着于各种载体产生立体效果,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要经过定图、拓图、掐丝、点蓝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创业初期,梁文平租住在十几平方米的狭小陋室里,夏天酷热难耐,室内犹如蒸笼,衣服总是黏在身上,他索性赤膊挥毫,绘制样稿;冬季严寒刺骨,铜丝冰冷扎手,他便借俯卧撑取暖驱寒,倒逼自己快速开展掐丝作业。
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母亲时常接济他,爱人也会慷慨地拿出积蓄和收入补贴家用,支持他创作。如今,这段经历在他的心中已不再苦涩,而是充满了温馨和感激。他衷心地感谢家人给予他无私的爱与支持,也感谢自身绝不言弃的军人本色,这些都是他不断前行、勇往直前的坚实后盾。
破冰突围勇于创新
作品从异想天开到成为现实
创业之路的艰难险阻并未击垮梁文平的斗志,反而点燃了他创新的激情。
起初,梁文平一门心思做作品,在市场上屡屡碰壁后,他开始深刻反思,如何让掐丝珐琅釉画更具美感、更富创新。
他发现,传统的掐丝珐琅釉画多以纹饰、山水、花鸟等为创作素材,填釉时虽色彩饱满,却缺乏层次感。如何融入更多创作元素、如何实现丰富的色彩渐变、如何跳脱传统框架寻求创新……这些都是他探索的方向。
为此,他奔赴全国各地,拜访绘画名仕,汲取各家所长,不断熔旧铸新,提升本领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些当初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在他的作品中逐一变为现实。
他持续磨砺技艺、精研每一处细节,使掐丝工艺如工笔画线条般流畅舒展;他在作品中融入人物、动物等元素,并结合写意、水彩、油画等多种绘画手法,令作品品质更上一层楼;他将古法釉画的平涂工艺革新为具有立体感的厚涂釉色工艺,赋予掐丝珐琅釉画更为丰富的层次和灵动的光彩……历经千帆,他的知名度打开了,作品销路也拓展了。他用掐丝珐琅釉画创作的《忠义千秋》、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等作品,都成为收藏品,其中永乐宫壁画被晋商博物馆收藏。
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手艺人的初心、军人的使命感激励着梁文平,要将掐丝珐琅釉画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开来。
校企合作
培育出数百名大学生非遗创客
许多人认为,家族传承的关键在于保密,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然而,梁文平却说:“心有多大,天空就有多辽阔。”技艺的传承与发扬,不应构筑重重壁垒,而应打破屏障,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只有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才能互惠互利、发展壮大。
为此,梁文平创立了山西艺佳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通过与院校携手,和全国90余所高校签订“高校文化产业联盟”合作协议,在20余所大中专院校设立了“掐丝珐琅非遗学府文创”工作室,致力于打造一校一品。他将掐丝珐琅釉画工艺引入校园、融入课程,让学生们有机会了解、掌握这门技艺,进而独立创作。
教学是一个双向反馈的过程,学生们良好的互动与勤学多思带给他诸多启发。一次,一位学生在作品收尾阶段出现失误,这意味着他前期投入的心力、时间,都因为最后的瑕疵而功亏一篑。这名学生不甘心,便将出错部分裁掉,巧妙地填补了一块新的进去。
有一次,他们去中山参观家具的生产过程,这里的家具也是先生产零部件,购买后再进行组装。他们用这个思路,利用AI软件进行拆解。
受此启发,梁文平茅塞顿开:若能将掐丝珐琅釉画工艺分解为一个个部件和步骤,先标准化生产,再组装合成,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降低成本。“其实,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大家经常坐在一起讨论、研究和创新。”梁文平说。
同时,有客户反映产品价格偏高。于是他和学生们一起想办法,网上搜索、市场走访,找到降低成本的材质和办法。
渐渐地,找上门来的客户越来越多,他又想到降低门槛,让家乡的妇女经过培训加入进来。
此后,梁文平不断进行工艺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和新材料,创新性地将掐丝珐琅釉画工艺流程模块化分解,成功实现工艺的标准化、部件化流水作业。这样一来,大幅降低了从业门槛,即使没有绘画功底的人,也能通过部件拆解、流程化培训,进行单个部件、单个流程的掐丝与填色。
通过技能培训与产品开发,他累计带动300余名大学生实现“匠心”情怀的培育,以及“双创”能力的提升,开启了院校主体下的手工艺品开发与产业化新模式,并通过构建“传承人+高校”的产学研模式,培育出数百名大学生非遗创客,蹚出了一条传统工艺院校孵化的创新路径。
帮助1500余人实现就业和增收
梁文平以军人特有的刚毅与坚韧,在传统工艺的冻土上不懈开垦、播撒希望。
他积极与企业合作,拓宽了釉画载体的多样性。凭借跨界思维,他突破了材质的界限,将传统的铜胎载体扩展至玉石、玻璃、陶瓷、红木、布料、皮革、纤维等多种载体。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也为其他产品赋予了鲜明的标识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在红木家具、茶具、木梳等产品上创作掐丝珐琅釉画,使其古香古色,为产品增添了无限魅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掐丝珐琅+全域产品”的创新模式创新,他与众多传统手工匠人携手合作,将掐丝珐琅与其他非遗产品巧妙结合,为传统工艺注入创意,盘活并带动了一批举步维艰的老手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他与妇联深度合作,打造“巾帼匠坊”培育工程,赋能万名女性掌握“指尖经济”。同时,他与乡镇紧密联动,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将非遗项目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建立非遗工坊培训基地,开设非遗体验馆,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富含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如掐丝珐琅首饰、装饰画及各类文创产品等。
运城高家垣社区一位负责人表示,在梁文平的带领下,他们组织辖区的宝妈们,开展掐丝珐琅手工艺术品制作,为妇女同志灵活就业,开辟了新途径。一位宝妈则表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而且学这么漂亮的手艺,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这些产品由经过培训的当地村民精心制作,不仅累计帮助超过1500名乡村民众实现就业和增收,还吸引了游客参观、体验和购买非遗产品,将乡村振兴和文化非遗保护紧密结合,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马金瑞是梁文平的妈妈,因为带动乡村振兴,周围十几个村子的妇女获益,她今年被评为“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致富带头人”,还被评为“全国十村百人千院美丽庭院女主人”。
梁文平事迹先后被央视CCTV-10《匠人·匠心》、CCTV-7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充分彰显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工匠精神,展示了他退役不褪色、转岗立新功的动人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今年,他在运城绛县、垣曲县和夏县成立了乡村振兴基地,助力当地百姓,解决劳动力就业。
说起未来的打算,梁文平也有自己的规划和梦想,现在的品类比较多,运城是“大本营”,还要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开设分公司,对接当地业务,生产加工全部放在运城,保障产品品质。还要以高校实体研发为主,不断丰富产品种类,迎合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观念。
“希望可以让我们的非遗产品不停止在某一个界面,继续将这项非遗一代代传承下去。”梁文平说。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宋俊峰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