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古建:千年匠心“雕”出富民路
飞云楼榫卯藏奇,秋风楼雕栏蕴史,李家大院经纬纵横……在万荣,一座座古建如时光密码,镌刻着千年的智慧与美学。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技艺不仅未被岁月尘封,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依托“万荣古建”劳务品牌,传统木雕、砖雕、石雕技艺变身就业“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新大门,让老手艺成为富民新产业,让千年匠心“雕”出百姓的幸福生活。
古建“活”了:老工匠的匠心与新生代的传承
走进万荣县里望乡北阳村,山西万唐龙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太赵村稷王庙、飞云楼、南阳寿圣寺塔的古建模型令人叹为观止。藻井镂空如繁星缀天,彩绘泥塑盘龙泛着金箔光泽,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匠人的精雕细琢。“我这辈子就认准这一行,木工、瓦工、泥塑、木雕……样样都得精通。”该公司负责人董养明从业40余年,带领团队修缮过飞云楼等多处国保单位,其公司获“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荣誉。他常说:“匠心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重复做到极致。”
在车间里,两位“河东金牌工人”柴春生和薛会增正忙碌着。高温假刚结束,他们便一头扎进泥坯雕刻中,手中的自制工具如臂使指。“这些老匠人的手艺是‘活文物’,每一刀都是几十年功力的沉淀。”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为突破季节限制,企业正建设恒温地下车间,让泥塑生产全年无休。与此同时,古建筑专业毕业生严杰、转行学雕刻的胡军鹏、灰陶专业实习生小张等新生代工匠,正接过前辈的衣钵,在实操中锤炼技艺。“以前觉得古建是‘老古董’,现在发现这才是真本事!”小张在暑假实习结束后感慨道。
产业“火”了:全链条赋能,家门口捧起“金饭碗”
在离北阳村5公里的上井村,山西舜博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的厂区内,石雕柱础气韵生动,展厅构件琳琅满目。工匠杨建珍正制作元代戏台藻井模型,他曾参与晋祠修缮,深知每个建筑风格不同,技艺永无止境。公司负责人王晋山从业40余年,儿子、女婿都已入行。该企业承接过临汾尧庙修缮、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综合改造工程、黄河文化雕塑博览园服务设施建造等多项工程。“我们把公司建在乡村,工匠既能上班挣钱,又能顾家。现在木工、古建修缮市场需求大,年轻人学这行稳当!”他自豪地说。
万荣古建产业已形成全链条生态:从设计到施工、从材料加工到文创开发,产业链条完整。万唐龙、舜博等龙头企业成为“磁石”,吸纳古建筑专业毕业生、转行匠人、实习大学生等多元人才。县职教中心与校企合作的“理论+观摩+实操”培训体系,让技艺传承有了“孵化器”。今年4月,职教师生在研学活动中体验古建工艺,设计专业学生用创新思维为传统木石注入生命力。“一砖一瓦皆学问,这些老手艺值得一辈子钻研。”参与研学的学生小李深有体会。
品牌“亮”了:政策加持下,传统技艺成富民“金字招牌”
“万荣古建”劳务品牌由万荣县人社局精心打造,以就业连接起古建文化传承和行业发展,积极引导群众学习技能、就业增收。今年上半年,“万荣古建”升级为市级劳务品牌,迎来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拓展机会,产业协同发展效应随之增强。县人社局通过政校企合作、技能培训、市场推广,让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
在山西晋飞云琉璃制品有限公司,40年前的琉璃瓦依然流光溢彩,烧制车间的工人正进行“泥土涅槃”——将普通泥土蜕变为艺术构件。泥塑师傅周盼盼正专注于他的“泥上雕花”。朴实的泥土仿佛被他赋予了生命,随着指尖操作变换形态。车间外,一排排产品有序摆放,阴干后便可烧制。在精品小件车间内,王水英正专注地创作,从业40年来,她已经成了行业全能手,从养家糊口的一门技艺到倾注心血的匠心修行,她让材料特性与工艺巧思结合,使器物有“用”更有“魂”。
品牌效应下,万荣古建人走出山西,甚至走向国际。董养明团队曾协助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蒙古国建灰陶基地,为美国博物馆修缮木雕门楼。“山西木构榫卯、砖雕石雕堪称绝活,我们要让河东风格闪耀世界!”王晋山的话语充满底气。据统计,万荣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超8万,古建产业带动大量乡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可观。当地更通过表彰“金牌工人”、举办技能大赛等活动,营造“学技艺、增收入”的浓厚氛围。
万荣古建的未来图景正在徐徐展开:一是深化品牌“破圈”,通过数字化营销、文旅融合,让“万荣古建”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黄金招牌”;二是科技赋能传统,探索榫卯结构与现代材料结合,研发环保耐用建材,如新型改性木材的应用,让古建技艺与绿色科技碰撞火花;三是培育“匠才梯队”,完善从学徒到大师的晋升通道,建立技艺认证体系,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古建事业;四是拓展产业边界,开发古建研学游、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在触摸千年技艺中感受文化魅力。
在万荣,古建不再只是历史的符号,而是乡村振兴的“活引擎”、工匠人生的“金舞台”。当老匠人的凿刀与年轻学徒的刻刀共同落下,当飞云楼的榫卯智慧与新型材料的创新火花交融,这片土地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的“双生传奇”。“万荣古建”劳务品牌,不仅守护着千年文脉的“根”,更托举起百姓致富的“梦”,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富民兴业的璀璨光芒。
本报记者王龙飞、王佳丽采写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