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处处是国宝” 大型融媒体推介暨采风活动启动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南丽江 孙佳森)10月28日,“山西处处是国宝”大型融媒体推介暨采风活动在山西督军府旧址(晋商博物院)启动。山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经理郭文礼,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山西省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副处长张少帅,著名摄影家苏唐诗,山西晚报总编辑吕国俊,太原市各主要文博机构负责人以及采风团首期成员出席启动仪式。
山西是文物大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31处,名列全国第一,“处处有国保,县县有国保”。同时,山西又从531处国保中精选出39处“国保中的国宝”,进行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此外,山西还有320余万件珍贵的馆藏文物,不少深藏库房,无人能识。为进一步宣传山西、推介山西,让更多人认识山西、爱上山西,展示山西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策划推出“山西处处是国宝”大型融媒体推介暨采风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梳理阐释山西国保及馆藏文物珍贵遗存及其精神内核,实现“学术+艺术+传播+科技”四位一体模式,打造可复制的文化遗产传承和活化样板。活动重点以采风、海报、短视频、图解、影像资料库建设等形式,挖掘山西“国宝”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以融媒体形式“看见”中华文明、讲述山西故事,有序推进文物活化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启动仪式上,山西晚报总编辑吕国俊介绍了活动内容。本次活动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文博专家、知名摄影家、文博大咖等为核心成员,组成“山西处处是国宝”采风团,分赴各市县国保单位探访;第二阶段,围绕山西重点博物馆重点藏品,深度解析文物背后的故事,发掘其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并进行全媒体传播;第三阶段,适时推出《山西国宝打卡手册》《山西国保白皮书》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杭侃专门给活动发来了贺信。他在信中表示:“此次活动将散落在三晋大地的文化明珠串联成链,系统地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山西国保的魅力,不仅是山西传媒界的活动,作为文博工作者,更要坚决支持积极参与。”
本次活动,邀请了部分国内著名摄影家及拥有超高人气的文博大V“动脉影”黄翼、“遗产君”吴运杰、“杨爸图说”杨大炜、“小老醯儿”闫鑫等参与,同时联动海外平台进行国际传播。著名摄影家苏唐诗在现场致辞中表示:“文物,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读懂。此次活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用镜头去捕捉、用影像沟通古今,为历史留痕,为文物发声。我们采风团将用最独特的视角、最深情的凝视,捕捉山西‘国宝’的最精华部分,让山西被更广泛、更深入、更清晰地看见。”
启动仪式结束后,采风团成员在山西督军府旧址(晋商博物院)进行采风,用镜头捕捉山西“国宝”之美。
本次活动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物局指导,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山西晚报社、山西省博物馆协会、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晋商博物院、太原市太山博物馆、晋祠博物馆、双塔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龙山石窟博物馆、崛山围山博物馆承办。
嘉宾声音
宣传山西“国宝” 唱响山西文物故事
山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经理郭文礼:
“山西处处是国宝”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是2025年山西省委宣传部确定的省级重点宣传项目。我们在金秋十月启动这项活动,目的就是要唱响山西文物故事,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我们5000年文明的光彩。
这次活动由山西晚报社承办,报社投入了最精干的力量进行宣传报道。我们相信,通过山西晚报融媒体全方位、全景式宣传、推介,山西的“国宝”文物会继续“火”起来,山西的文化自信会更加彰显,在新时代让国宝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
山西处处是国宝。“宝”是什么?文物是灵魂,文化是纽带。这些散落三晋大地的古建筑、古壁画、古造像,是五千年文明在山西大地上刻下的“活化石”,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山西文化的“根”与“魂”。
这次采风活动,就是要把山西“国宝”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传播出去,提高山西文化的影响力。晋商博物院是咱们晋商文化的集大成者,我们要通过晋商精神,传播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气神,所以第一站选择这里,就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传播晋商文化,助力活动开展。
著名摄影家苏唐诗:
作为“山西处处是国宝”采风活动艺术顾问我深感荣幸。站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如同伫立于一部摊开的中华文明史中。531处国保星罗棋布,39处“国宝”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三晋大地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
文物,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读懂。此次“山西处处是国宝”大型融媒推介暨采风活动,就是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用镜头去捕捉、用影像沟通古今,为历史留痕,为文物发声,让每一处“无声”的国宝,都成为最动听、最撼动、最生动的语言。
此次,我会用影像为这些千年瑰宝“塑魂”“传真”“表达”。我们采风团也将用最独特的视角、最深情的凝视,捕捉云冈石窟的慈眉、晋祠大殿的飞角、应县木塔的榫卯……让静止的历史,在光影中流淌起来。
文物活起来,文化才能火起来。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深藏的国宝走向寻常百姓家,让厚重的历史变得亲切可感,让“山西处处是国宝”成为每个人心中深刻的文化印记。
古建摄影爱好者黄俊祥:
作为一名山西本土古建摄影人,今天,有幸参加“山西处处是国宝”大型融媒体推介暨采风活动启动仪式,我心中涌动的,远不止是激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归属与敬畏。
诚挚感谢山西晚报社的信任与赏识,将这份荣誉与责任交付于我。这份聘书,于我而言,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同时,我也必须向一路走来指导我、点化我的诸位恩师深深致谢,是你们毫无保留的教诲,让我从最初单纯迷恋斗拱飞檐的形式之美,逐渐学会读懂梁柱之间的千年风骨,理解每一道斑驳刻痕所承载的文明密码。
我坚信,真正的保护,始于看见,源于了解。我将竭尽所能,让这些散落在三晋大地的国之瑰宝,通过我的镜头,走出山西,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看见它们无与伦比的美,从而汇聚起守护它们的力量。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武佳 张婉
花絮
寻找独特角度 捕捉山西古建之美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深秋的山西督军府旧址(晋商博物院)院内,“山西处处是国宝”大型融媒体推介暨采风活动正热闹开展。
女摄影师镜头里古建焕发柔美元气
镜头后,几位女性摄影师专注的身影格外亮眼,她们以细腻视角与独特审美,为古建拍摄注入别样温情。
“你看这黄叶落在斗拱旁,光影刚好打在雕梁上,太有感觉了!”杨爱珍举着相机,小心翼翼调整角度。作为这次采风团成员之一,杨爱珍最擅长捕捉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之前拍南禅寺时,阳光透过古柏洒在墙面,那种灵动劲儿,比单纯拍建筑更有意味。”这次采风,她特意盯着院中黄叶,想让金黄秋景与绿瓦古建筑同框,“古建是厚重的,自然是鲜活的,两者搭在一起,仿佛给历史添了抹一生气。”
一旁的魏芳春则蹲在檐下,镜头对准了房梁上的木雕纹样。“你看这朵木雕牡丹,花瓣纹路多精致,不凑近拍根本发现不了。”她边说边展示之前拍摄的多福寺天王力士的照片。这次来晋商博物院,她早规划好要拍斗拱、藻井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宝”。她说:“古建的美不只在整体,那些小构件更是老祖宗的巧思,得让更多人看见。”
两位女摄影师的镜头里,没有宏大叙事的刻意,却有对古建最温柔的解读——杨爱珍用自然为古建写诗,魏芳春以细节为历史留证。这份细腻与耐心,正是女性摄影师的独特优势,也让“山西处处是国宝”的故事,多了份打动人心的柔软力量。
75岁摄影人老高:古建就是绝美的风景
“咱们山西的古建筑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我愿意为山西古建筑更好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75岁的省城摄影人高玉平,边欣赏古建筑,边兴奋地说。
背着一个摄影包、挎着两台相机的他,说起山西古建是掩饰不住的激动。性格开朗的高玉平退休后拾起了自己的爱好——摄影,时常约上三五好友到处边玩边拍,渐渐地对我省各地灿若星河的古建筑着了迷。
“山西古建不仅数量多,而且保护得好,值得我们好好去拍去宣传。”高玉平说,最近七八年,他组织了一些有相同爱好的摄影好友,不定期去山西各地专门拍摄古建筑。为此,他还专门去学习了摄影技巧、剪辑知识、山西古建筑知识等。
虽然不少古建分布比较分散,交通不是很方便,但他依然兴趣不减,“我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在宣传山西古建之美这事上发挥点余热,并且带动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拍摄。”高玉平说。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张婉 武佳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