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韵话乡愁——安康市汉滨区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在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马河社区,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静静伫立。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故事。”马河社区党支部书记胡文军介绍,马河社区古称马慌沟,得名于明代先民定居垦荒的传奇,后改名为“马湖沟”。明清时期,得益于汉江水运,此地成为秦楚商贸节点。清嘉庆年间,商人陈所进兴建徽派宅院,开设多种作坊,这里逐渐商贾云集。如今,马河社区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以其精美雕饰与独特格局,成为研究陕南社会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马河社区曾面临传统建筑老化、人口流失、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最多的时候,社区里近半数老宅闲置破损,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社区渐渐没了往日生机。”胡文军说。
2016年,马河社区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一场系统性保护修复工作拉开序幕。谭坝镇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2016年至2023年间累计投入731万元,分两期推进传统村落保护项目。
修复不是简单翻新,而是要守住古村落的“魂”。谭坝镇党委书记李炀介绍,谭坝镇在古村落修复保护中始终秉持“最小干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对陈家大院等核心建筑进行精细修缮。针对北部片区的四座夯土建筑,运用挂网加固、青瓦复建等工艺留住原始风貌;对村落入口处的14户农房,在保持传统外观的基础上进行宜居化改造,让老房子既有古韵又能住人。与此同时,村史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丹江流域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同步推进,村落人居环境得到全方位提升。
“古村落光保护起来还不够,还要让村民在里面过得舒心、看到希望。”李炀说,当地探索“保护—利用—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径,整合生态、产业、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带动1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
走进马河社区,从高空俯瞰,梯田叠金、远山含翠,村落点缀其间,构成一幅古朴恬静的田园画卷。
“我们村的土壤肥沃,产出的稻米香甜软糯,市场认可度高。”马河社区返乡青年胡飞介绍。近年来,村里大力推广“稻油轮作”种植模式,实现“一田双收”,不仅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还带动全村80余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让传统农田焕发出新生机。
产业基础夯实了,农文旅融合的路径也随之拓宽。如今,这片四季美景不同的梯田,已成为马河社区对外展示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多游客循着社交平台上的风景与口碑,慕名而来,寻找他们心中的“诗意栖居”。
“原本只是被社交媒体上马河社区的古村落和梯田美景所吸引。来了以后,那种融入日常的乡土气息,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来自西安的游客邓莲说。
如今,马河社区建成研学基地、工匠工坊,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农事体验等活动,形成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格局。2024年,马河社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居民人均收入提高25%,实现生态美景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
马河社区的蝶变,是汉滨区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个缩影。汉滨区有13个国家传统村落。2022年,汉滨区被列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汉滨区以“生态固本、文化铸魂”为理念,组建专家与工匠团队,按照“一户一景、一村一画”的保护格局,全过程保障传统村落修缮与文化传承。在修复中,当地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古建筑原貌,并探索出“产权人集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的“三个一点”保护资金筹措机制,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如今,传统村落颜值正转化为发展产值,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为让传统村落的“记忆”传得更久,汉滨区启动了数字化保护项目,通过建立影像库、搭建线上小程序,打造集视频、图片、文字介绍于一体的可视化系统。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人们也能通过手机“云游”青砖黛瓦的古村落。这也为传统村落保护留下了珍贵的数字档案。
“传统村落既要能吸引人,又要能留住人。”汉滨区住建局副局长高选说,汉滨区将继续做好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文章,沿着“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持续释放古村落的文化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群众新闻记者 齐珂雨)
来源:群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