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出文化老家底,蹚出破圈新路子,小县康平——
用一座博物馆引来八方客
本报记者 朱忠鹤
在辽宁县域经济版图中,沈阳市康平县并非以经济总量见长。但回溯至十余年前,这座小城却作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斥4000万元打造一座建筑面积达6619平方米的博物馆。如今,康平博物馆已成为当地文化地标,用丰富的馆藏与独特的建筑语言,诉说着康平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也印证了“县城更需文化赋能”的发展智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省县区级博物馆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当中,在展馆规模、文物数量、文物等级等方面,康平博物馆表现出色。
2012年的康平,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县域经济总量在辽宁省内并不突出。当不少地区将发展重心放在招商引资、工业建设等“见效快”的领域时,康平却将目光投向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县博物馆的修建工程。“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县里财政不宽裕,不如把钱用在发展产业上。”康平县考古和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代春雨说,县委、县政府的思路很清晰:经济发展能让百姓富起来,文化建设能让城市有灵魂。
为了让博物馆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彰显辽金地方特色,康平县在项目规划上倾注了大量心血。选址上,将博物馆定在新城区顺山三路与滨湖西四街交会处,为后续文化街区建设埋下伏笔;设计上,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建筑两侧设置8个凹龛,连续的坡屋顶将8个凹龛统领起来,既展现了辽代建筑的粗犷大气,又暗含了民族团结的寓意,让建筑本身成为一件“可阅读的文化展品”。
2015年3月,经过3年建设,康平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总占地1万平方米的建筑,不仅是当时辽宁省规模最大的县一级文博机构,更创下了康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多项“第一”——第一次拥有标准化文物库房,第一次建成专业化展览空间,第一次实现文博资源集中化管理。“博物馆的建成,填补了康平没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的空白。”康平县博物馆馆长胡荣繁介绍。
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首批展出的300余件文物中,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也有辽金时期的瓷器,还有明清时期的民俗用品,瞬间点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热情,开馆首月接待游客就达万余人次。
康平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文化遗产,更在于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外界的桥梁。其紧邻卧龙湖的地理位置,为文旅融合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今已成为外地游客探访康平的“第一站”,被誉为县城的“城市会客厅”。
卧龙湖是辽宁省最大的平原淡水湖,也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观鸟、休闲。而博物馆与卧龙湖相距仅3公里,两地形成“一湖一馆”的文旅格局,让游客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能深入了解康平的历史文化。
“我是看到别人的推荐来参观博物馆的。他们告诉我,先逛博物馆,再去卧龙湖,这样既能懂历史,又能看风景,整个旅程更充实。”记者在采访时,恰巧遇到一对丹东老夫妻,在每一件文物前,他们都会驻足认真欣赏,感受千万年前的康平旧貌。
胡荣繁说,不少观众已将博物馆列为行程中的必选项,不少人反馈“看完博物馆,再看卧龙湖的生态之美,更能理解康平这片土地的厚重”。
为了让“会客厅”更具吸引力,博物馆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与活动形式。不定期举办书画展、摄影展、非遗展等活动。仅2024年康平博物馆就举办各类展览15场,吸引参展艺术家350余人,观众人数突破4.5万人次。
今年前三季度,康平博物馆接待游客7.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其中不乏来自吉林、内蒙古等地的跨省团队,真正实现了“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
如今的康平博物馆,早已超越了“文物存放地”的单一功能,它更是康平文化自信的象征,用“小城大馆”的实践证明,即使是经济总量不占优势的县域,也能通过文化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强县”之路。
来源:辽宁日报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