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五五”任务书④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抓落实
建设文旅强省
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
“全会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为未来五年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更为文化和旅游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0月29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黄东升表示,全省文旅系统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牢牢把握“六个坚持”原则,紧扣省委、省政府确立的“1+2+4+N”目标任务体系,以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加快建设文旅强省和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强化规划引领,确立文旅发展新方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列为“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之一,对文化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紧扣《建议》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锚定河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战略定位,加快推进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实现国家战略与河南实际的精准衔接。”黄东升说。
深耕文化沃土,绘就文化繁荣新图景。以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为核心,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河南行动,加强二里头、殷墟等大遗址保护利用,推动河南博物院北院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等重点项目建设,让中华文化瑰宝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播中发展。实施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豫剧振兴工程,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建好用好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打造优质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激活文旅资源,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聚焦“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核心品牌,整合“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资源矩阵,加快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郑汴洛安文旅一体化发展。实施文化活化故事化行动,系统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推出数字文旅新场景。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落实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重点培育旅游装备、演艺演出等8个产业链群,推动一大批重点文旅项目落地,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坚实文旅力量。(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 郭歌)
在一线
文化赋能“破圈”长红
“汴绣的针法真是精妙,亲眼看着飞针走线,真正感受到了老手艺的魅力!”10月27日,开封清明上河园非遗集市上,江苏游客李女士观赏汴绣创作。
不远处,豫剧《穆桂英挂帅》引得满堂喝彩,捏面人、吹糖人摊位前围满游客,这样的非遗展示场景如今在园区已是常态。
在开封清明上河园,非遗项目展示超100项,涵盖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游艺与杂技。园区还通过打造沉浸式非遗演艺,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动态文化展演。在园区,非遗与餐饮、手作、文创等业态有机融合,形成“观演—体验—消费”完整链条。
“‘非遗+演艺’的探索,破圈聚拢人气,以全链条运营让非遗扎根文旅生态,实现了从碎片化展示到沉浸式、产业化表达的跨越,让传统文化既‘叫好’又‘叫座’。”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孟宇说,目前园区单日演出超100场,节日突破200场。
作为依托《清明上河图》复原再现的主题文化景区,清明上河园也曾遇到“观光式游览”瓶颈。近年来,园区以文化为核,不断发掘整合宋文化元素,形成“全龄、全时、全季、全链”经营理念,打造沉浸式游览体验。
用科技创新文化表达,园区也下足功夫。《飞越清明上河图》5D球幕影院让游客“穿越”千年,《清明上河园:千年之约》XR沉浸式电影立体还原《清明上河图》场景,高科技巡游中“中华巨马”与“飞天”表演相映成趣,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建立起与游客的深层链接。
“科技是打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的‘金钥匙’,能让年轻游客更易接受宋文化,同时增强了文化认同。”吴孟宇介绍。
文化赋能的成效显著。2024年,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10亿元。
从“一幅画”到“活态宋文化城”,清明上河园为实现景区转型提供了“清园范式”。正如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所说:“让文化‘可触摸、可体验、有温度’,才能留住游客,实现长效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让王爽倍感振奋,更坚定了景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方向。
“未来,景区将持续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打造有品质、有温度的景区,塑造独特的品牌优势,为加快建设文旅强省作出更大贡献。”王爽说。(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 张魏)
河南省台办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