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心”问题“新”解决 让娃儿笑得更明媚

发布时间:2025-11-03 20:24:45

  “一提上学就摔东西,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吃不喝,我到底该怎么办?”太原市迎泽区的张女士坐在学校心理辅导室里,声音带着哭腔。她的儿子奇奇刚升初二,已连续一周拒绝到校,提及上学便情绪暴躁,甚至流露出极端想法。张女士的焦虑并非个例。近年来,从“孩子沉迷手机管不住”到“一说学习就翻脸”,再到“突然不愿上学”,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正以各种具象化的行为困扰着万千家长。

  2025年10月24日,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简称《十条措施》),从作业减负到协同防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政策春风之下,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聚焦太原家长最急迫的“厌学拒学”“网络沉迷”“亲子对立”三大难题,走进校园、家庭与心理机构,探寻问题根源与破解之道。

  现象直击

  家长最头疼的三大“焦虑源”

  “以前家长咨询多是‘孩子成绩上不去’,现在80%的问题都和心理状态相关。”太原市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家长求助记录。结合太原市教育局2024年心理监测数据与心理咨询机构案例,三类问题成为家长的“头号焦虑源”:

  首先是厌学拒学:从“抵触”到“弃学”的危机升级。太原天使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冯梅主任称,仅2025年上半年,中心就接诊了127名厌学青少年,其中初中生占比达63%。奇奇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上学期成绩退步后被母亲批评,逐渐拒绝社交,最终发展到一提上学就暴躁发怒,确诊为中度抑郁症伴随厌学情绪。这类案例中,约40%的孩子曾出现失眠、呕吐等躯体化症状,但被家长误当作“装病逃学”,错失干预良机。

  其次是网络沉迷:虚拟世界里的现实逃离。“吃饭看手机,写作业刷短视频,没收手机就绝食抗议。”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家长李先生的困扰,在高年级家长中极为普遍。太原市心理咨询师协会调研显示,日均使用电子产品超2小时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较正常群体高出40%,其中35%的孩子表示“现实中没乐趣,只有上网才开心”。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孩子因刷到非专业心理测试内容,自行“诊断”为心理疾病,加剧焦虑情绪。

  再者是亲子对立:话不投机的“战争”日常。“我妈就是个老古董,根本不懂我!”这是学校心理信箱里最常见的抱怨。冯梅发现,亲子冲突多源于“控制与反抗”:家长过度干涉孩子作息、社交,孩子则以沉默或叛逆回应。有家长坦言,自己加了10个家庭教育群,整天研究教育秘籍,却越管越乱,陷入更深的焦虑中。

  根源剖析

  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与环境问题的投射。”太原市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李喜梅分析太原多起案例后指出,家长眼中的“问题行为”,实则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其根源可归结为三重矛盾:

  期望失衡与压力过载的矛盾。“你必须考进前10”“现在不吃学习苦,将来吃生活苦”,这类话语成为许多家庭的日常。冯梅主任在诊疗中发现,68%的厌学孩子曾长期被家长拿来与“别人家孩子”对比,导致自我价值感崩塌,陷入“我不行”的自卑循环。太原市某中学的“作业熔断机制”实施前,该校有31.5%的学生因作业负担重出现睡眠障碍,其中不少人因长期高压产生厌学心理。

  陪伴缺失与网络依赖的矛盾。“家长刷着手机却催孩子学习,本身就是种讽刺。”李喜梅指出,许多家庭存在假性陪伴:家长虽在孩子身边,却专注于手机或工作,孩子只能从网络中寻找归属感。

  认知偏差与沟通失效的矛盾。“孩子不想上学,家长第一反应是发火批评,而非问‘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冯梅主任强调,这种应对方式往往激化矛盾。奇奇妈妈就曾因孩子成绩退步严厉批评惩罚,导致孩子状态愈发糟糕,最终拒绝交流。更有家长将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过度焦虑、盲目求医,加剧问题复杂性。校园破题政策落地中的温情实践

  其实早在教育部《十条措施》出台前,太原各校已经围绕家长急难问题,推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比如,太原市迎泽区双西小学通过“心语驿站”收集学生诉求,针对亲子沟通问题开设“智慧父母”讲堂,相关求助案例下降28%。

  “替代吸引”疏解网络沉迷。“与其禁止,不如替代。”太原市实验小学的实践颇具启发。该校在落实“保障充足睡眠”要求的基础上,开设篮球、绘画等12门课后兴趣课,组织“家庭共娱日”活动,让孩子在现实中找到成就感。专职心理教师李玉说:“有个沉迷游戏的男生,在机器人社团拿了奖后,主动减少了上网时间,因为‘拼机器人比打游戏更有成就感’。”该校还开展网络素养课,教学生辨别虚假信息,破解算法推荐陷阱。

  “双向赋能”化解亲子对立。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推出“亲子盲盒对话”活动:家长与孩子写下想对彼此说的话,随机抽取交流,避免正面冲突。专职心理教师张燕群设计的“接纳不完美的孩子”课程场场爆满,她教家长用“这次考试我们一起找不足”替代“你怎么又考差了”,用“你现在很生气,先冷静5分钟”替代“不准发脾气”。

  现实困境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乏

  “太原的心育实践有亮点,但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尽管政策方向明确,但基层落实中的短板,让部分家长的求助之路依然坎坷。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是制约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桎梏。为了破解这个卡脖子难题,早在2008年太原市教育局就提出,凡是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学校必须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2024年1月,太原市教育局要求在县区层面深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动中小学校建设规范化的心理辅导室,配齐配足师资力量,确保在2025年年底前实现区域内“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促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构、有人员、有阵地、有课程、有活动、有服务、有经费、有评价的‘八有’目标”。

  但仍然存在城乡资源不均衡的“鸿沟”。截至2025年10月,太原城区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达100%,但乡村学校近六成心理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缺乏系统专业培训。清徐县某农村中学兼职心理教师坦言:“面对孩子的抑郁情绪,我只会说‘别难过’,根本不知道怎么干预。”更有偏远学校心理辅导室徒有其名,连基础的沙盘、放松椅都未配备。

  其次是家校社协同的“断点”。部分家长存在“教育外包”思维,将孩子的心理问题完全推给学校,认为“我送孩子来上学,老师就该负责到底”。而学校在需要社会资源支持时,又面临对接不畅的问题。迎泽区一位家长透露,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后,学校建议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但她跑了三家机构,收费标准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资质难辨,不知如何选择。

  专家建言

  织密“心”防护网的优化路径

  针对现存难题,专家与教育管理者结合《十条措施》要求,提出多项务实建议,为太原进一步做好心育工作指明方向。

  精准减负,重构成长评价体系。李喜梅建议,落实《十条措施》“减轻作业负担”要求需更精细化:小学低年级严控书面作业,中学分层设计作业,同时引导家长树立“高层次竞争是道德品质竞争”的理念,淡化唯分数论。冯梅主任补充道,家长应学会拆解目标,用“今天背5个生字”等小任务帮孩子重建自信,用“尽力就好”替代“必须考好”。

  协同发力,打通家校社联动壁垒。太原市教育局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推动学校与专业医疗机构有效衔接,整合教育、卫健、社工、志愿者等多方资源,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覆盖面,逐步实现城乡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全覆盖。

  山西省教育厅也于今年发布通知,“山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平台”正式启用,旨在发挥高校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团作用,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通知明确,平台实行“高校—中小学校”直联,确保志愿服务预约一码直达。省教育厅在官网公开发布平台二维码(登录山西省教育厅官网可查看),省内中小学校扫码后在线填写所需志愿服务的时间、地点、类型等信息,下载打印邀请函盖章上传后即可完成预约。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团各片区牵头高校将按预约顺序,结合实际确定服务人员和时间,优先保障偏远地区及未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中小学校,片区内其他高校也将协同配合。

  赋能家长,筑牢家庭支持基石。“咨询师是助手,家长才是家庭系统的发动机。”太原市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李喜梅提醒,家长需摒弃“甩手掌柜”思维,主动学习沟通技巧。建议家长尝试“三句话回应法”:孩子拒学时说“你遇到挫折了,妈妈心疼你”“想休息就放松,我相信你”“家是港湾,我陪你想办法”,用理解替代指责。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田晓瑛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