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勇担科研强军使命 培育更多栋梁之材
近日,西安工业大学高熵材料团队聚焦国家高端装备发展瓶颈,积极推进极端服役环境下高熵材料开发与工程化推广,努力实现从基础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应用全链条覆盖,取得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
刀具是工业母机的牙齿,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精密切削刀具可用于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聚焦我国高端涂层刀具寿命短、加工精度低等问题,高熵材料团队开发的高熵纳米复合涂层硬度接近天然金刚石(64.8GPa),膜基结合强度超过140N;研制出高熵纳米复合涂层刀具打破了高端精密刀具长期被国外垄断局面,有力支撑了数控机床、航空、钛及钛合金、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陕西重点产业链。
作为我国兵器行业在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本硕博培养层次完整的院校,学校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已成为国防工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国家战略需求是我们的科研动力和方向。我们研发的轻合金复合材料在国防军工和民用重大装备的许多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面向未来,我们将再接再厉,以技术创新为国防现代化提供更多硬核支撑。”10月30日,西安工业大学铝镁轻合金复合材料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李建平教授如是说。
新能源材料承载着人类未来希望。其中,氢能源是我国新能源战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西安工业大学潘洪革教授团队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攻坚克难,首次提出氧化还原电对新策略,大幅度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为600Wh/kg以上高能量密度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提供了关键正负极材料。同时,潘洪革团队还首次成功构筑富锂全固态电池,在国际上成功构筑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富锂锰全固态电池,为我国全固态车用动力电池研发作出了较大贡献。
当前,潘洪革教授团队发明的多极耳技术大幅度提升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高倍率及超高倍率放电性能,并被特斯拉、比亚迪等国内外公司普遍使用;开发的稀土镁镍基储氢材料成为第三代储氢电极材料,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累计已形成上百亿的产业规模。
为引导更多青年大学生投身科研,西安工业大学依托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采用“学院+研究院”模式,在光电信息技术、储能材料与金属材料、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兵器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本硕贯通拔尖人才培养。学校专门将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作为教学环节纳入培养方案,在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开展研究型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大。”在西安工业大学2023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任志成看来,能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虽然很辛苦,但学到了很多知识,增长了自身本领。前不久,在第八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决赛中,任志成参与的“远程诊脉全能家居机器人”项目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提升教育成效,学科专业设置是关键。如何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近年来,西安工业大学以国家急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为突破点,以光电信息优势学科群和兵器特色学科群建设为抓手,优化“聚焦一流、发展重点、强化特色、布局交叉、加强基础”的学科布局,构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着力培养多层次、跨学科交叉复合人才。
一代代西安工大人始终以“立兵•强军•拓民”为己任,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书写着育人报国的时代答卷。未来,随着资质齐全的产学研平台持续升级、秦创原(国防工业)创新促进中心建设推进,西安工业大学将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强国强军伟业培育更多的栋梁之材。(群众新闻记者 吕扬 通讯员 杨飞)
来源:群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