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侃: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是全人类所共通的。”近日,记者与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展开了一场关于文物保护的对话。“科技的一个优势就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看到云冈石窟的雕刻之美,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以及文明的交流互鉴。”
科技如何赋能文物保护?以云冈石窟为例,杭侃介绍,云冈石窟现存的45个主要洞窟以及5.9万余尊大小造像,目前已实现80%的洞窟全数字化保全,采集精度从最初的1厘米到1毫米,再突破至0.03毫米,最终建立起的“数字档案”,其数据精度可达到8K的影像分辨率,为石窟的保护修复乃至重建提供着关键的数据支撑。此外,已建成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是国内文博系统首家基于文物数字资源的先进运算与数据储存中心。“通过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和虚拟还原技术,数字修复能够在不接触实物的前提下记录并修复文物原貌,降低物理修复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这是科技带给我们的全新可能。”杭侃说。
在文物价值阐释方面,科技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夏天,多媒体数字艺术展览“探弥·云冈:超沉浸数字光影+XR大空间展览”预展在云冈美术馆启幕。以数字建模、感应交互、全域空间投影、LBE大空间等技术为支撑,通过融合灯光矩阵交互、LED光影互动、沉浸式体感互动等形式,云冈石窟数字化传承与利用不断进行着新的尝试。
走进云冈石窟第五窟,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加固保护方面的修复工作。现实中,因自然风化、人为破坏或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结构失稳、岩体风化、裂隙渗水等病害,给石窟文物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近年来,针对石窟岩石风化剥落的问题,云冈研究院与重庆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尝试用微生物对石窟岩体进行加固保护。“我们尝试培育适应大同当地气候的微生物菌群,以便将其用在石窟保护中。目前,菌群培育环节已取得成功,很快就会用在洞窟的岩石加固实验中,如果证明有效,未来我们会大面积采用这种方法。”杭侃说。据了解,云冈研究院还在与各大科研团队同步展开石窟保护材料研制、凝结水监测治理等方面的合作。
3D打印等比例复刻佛像、人工智能技术拼接重现破损佛像、三维建模技术助力石窟修缮保护……从石窟研究领域专家到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与云冈石窟结缘三十余年来,见证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保驾护航”。“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未来,我相信会出现更多新技术、新方法,让越来越多的历史瑰宝持续绽放光彩。”杭侃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李学林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