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语言保卫战”
近日,一则时长一分钟的课堂视频在社交媒体悄然走红,并迅速引发广泛讨论。视频中,一位语文老师神情恳切地对学生们说:“‘包的’‘666’‘我做不了一点’……当你脑子里只有这种话的时候,那些优美的、好的语言全都被覆盖了。……我希望大家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这番言辞立即在评论区收获了数万点赞,也将一个严肃的议题推至公众面前:在网络语言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守护汉语的丰富与美感?
省城某小学语文教师李艺群是一位有着十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她表示,对于视频片段所指,她深有同感。“有一次在讲解杜牧《山行》的赏析课上,我让学生们用语言描绘自己感受到的秋意。一个孩子站起来,脱口而出就是‘这景色真是绝绝子’。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李艺群回忆道,她随即暂停了原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们进行了一场关于语言表达的即兴讨论。
“我并不是要完全否定网络用语。语言是活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词汇。但问题在于,时下网络烂梗的泛滥,正在侵蚀孩子们深度思考和精准表达的能力。”她指着办公桌上厚厚一摞作文本说,“你看,以前的作文里,孩子们会写‘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现在很多学生只会写‘我emo了’。一个复杂的、需要精细描述的内心世界,被一个简单、模糊的符号所替代。”
李艺群的担忧并非孤例。省城市民郝晓娟是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她哭笑不得地说,孩子在看图作文时,竟然用‘他整个人都栓Q了’来形容图中人物的惊讶。“‘10后’们似乎已经失去了使用“目瞪口呆”“大惊失色”这些词语的能力和意愿。”她的语气中透露着无奈,“语言的贫瘠必然伴随着思维的简单化。”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薛平指出,网络烂梗的盛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少年群体有强烈的归属需求和身份认同需求,使用相同的网络梗,是一种高效的“社交货币”。“它们发音简单、形式新奇、易于模仿,在追求圈层认同和快速反馈的网络社交中,能迅速拉近距离,降低沟通成本。这是其传播的底层逻辑。”
随后,她严肃地强调了其危害:“语言的魅力在于其精准、丰富和创造性。网络烂梗内涵稀薄,空洞无物,过度依赖这些‘梗’,会削弱个体的深度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当你习惯于用‘绝绝子’来概括所有复杂感受时,不仅是在简化语言,更是在简化你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思考。”
面对挑战,是堵是疏?薛平建议,主流媒体和内容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媒体在语言使用上应起到标杆和引领作用,审慎使用未经时间和文化沉淀的网络词汇。各大内容平台也可以通过算法优化,优先推荐语言规范、富有深度的内容,让优质表达获得更多流量,从而形成正向激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曼芳则强调家庭引导的重要性。“家长首先不能掉队。如果自己整天‘摆烂’‘躺平’挂在嘴边,又如何要求孩子?亲子阅读共赏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在家庭内部营造一个丰富、生动的语言环境,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得多。”
李艺群正在实践着她的方法。“在我的课堂上,我发起了一个‘雅词替换’的游戏,鼓励学生们为那些流行的‘梗’找到更优美、更精准的汉语替代词。比如,把‘YYDS’换成‘千古风流人物’‘冠绝一时’,把‘破防了’换成‘潸然泪下’‘百感交集’。”她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与敬畏,并建立起一种“语体感”——即明白在什么场合该用什么风格的语言。“网络空间可以轻松随意,但课堂、作文、书面表达,必须追求规范和优美。”
本报记者郭慧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