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解锁“双11”新玩法
网罗热点
“帮我搭一套商务装,要稳重但不呆板。”“购物车里有狗粮、两件衣服和一台空气净化器,怎么凑单最划算?”
“把这件风衣‘穿’在我的数字分身上,转个身看看侧面效果。”
一年一度的“双11”电商大促正在进行中,这样的人机对话每时每刻都在上演。从搜索、试穿、决策到售后,AI已全面渗透购物全流程,化身“比你更懂你”的智能导购,将传统“人找货”的痛点,转变为“货懂人”的精准触达。
AI种草:
从“关键词”到“心领神会”
传统电商搜索依赖精准的关键词匹配,而如今的AI搜索已经能够“理解”用户的复杂意图。
“我想找一款适合送给妈妈六十岁生日的礼物,她喜欢园艺,预算在2000元左右。”在淘宝“AI万能搜”界面,晋城“90后”白领朱喆输入了这段话。AI助手随即给出了智能浇水壶、符合人体工学的园艺工具套装等多款产品推荐,并总结了“双十一”活动的优惠亮点和功能优势等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点击关键词进行购买。最后,“AI万能搜”还给出了优先选择的购买建议,以及叠加优惠。
今年“双11”,各大平台纷纷加码AI工具。淘宝推出“AI万能搜”“AI帮我挑”“拍立淘”“AI试衣”等智能导购工具,覆盖购物全流程,“AI万能搜”提供“深度思考”和“购物偏好”两个选项。记者实测发现,开启“购物偏好”后,AI会捕捉你最近浏览或购买过的品牌,所推荐的产品会更贴合个人习惯。朱喆说:“以前我都是先去小红书看‘种草’攻略,比对功能、价格才会入手,新推出的“AI万能搜”,搜索、筛选、决策一步到位,购物更便捷。”
京东即将上线“爱购”功能,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就能实现从需求到方案的直接映射,比如用户只需描述“三口之家、厨房预留60cm宽度、喜欢风冷无霜”,系统就能生成包含产品对比、定制详情页的完整解决方案。京东数据显示,在大模型导购的助力下,其售前转化率提升了37%。
此外,“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巨大落差,是线上购物长期以来的信任痛点。智能推荐解决了“买什么”的难题,各大平台上线的“AI试衣”则提高了购买的效率。用户上传个人照片或输入身材数据,即可生成高度逼真的数字分身,对服装、眼镜等商品进行实时穿戴预览。AI不仅能模拟服装在不同动作时的垂感和褶皱,还能展示在不同光线、场景下的真实效果。
“这比我对着尺码表瞎猜靠谱多了。”在山西工商学院就读的林琳分享道,“以前买衣服最怕不合身、颜色有偏差。现在AI不仅能推荐尺码,还能直接看到上身效果,甚至连面料的光泽度都一清二楚,退货率大大降低。”
大数据分析师赵龙指出:“这彻底改变了人机交互逻辑。传统搜索基于‘匹配’,AI搜索则基于‘理解’。它能解析自然语言背后的复杂意图、情感与场景,实现从‘人找货’到‘货懂人’的跨越。”
AI精算师:
告别“烧脑” 拥抱“最优解”
复杂的“满减”、预售、叠加券曾让消费者头疼不已,今年“双11”,越来越多消费者把这道“奥数题”抛给AI。心仪商品的价格、优惠券的使用规则、不同门槛的优惠券……将这些整理好的信息连同一次下单或分组多次下单、最大限度使用优惠券等需求,一起“投喂”给AI,它便能生成“最优解”方案。
11月2日,在太原工作的梁琦向记者展示她的“战果”,她表示,今年“双11”主要购买了一些衣服、小型家电以及美妆类产品。“我有两张券,怎么凑单最划算?”梁琦前两天刷到网友用AI凑单的分享,也将自己购物车里的十几件待付款商品种类和价格以及网购平台单品直降、店铺优惠、官方立减等优惠整理好,向DeepSeek抛出这个问题。
AI很快就给出了详细方案。它将商品进行了分组计算,最后生成最优的凑单方案,包括如何组合订单以及使用哪些优惠券等。“有了AI帮忙,原先令人头痛的算满减也能轻松搞定,‘双11’购物更便捷。”梁琦说。
在社交平台上,“AI凑单”已成为热门话题。网友们分享着各种“提示词”(Prompt)教程,教导如何用精准的语言向AI描述需求,以实现折扣最大化。这种应用看似简单,实则体现了AI在数据处理、规则理解和多目标优化方面的强大能力,它将消费者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专注于商品本身的价值。
AI大模型集体上链接“带货”
近期,豆包、Kimi等国内AI大模型纷纷在对话中加入电商平台商品链接。更早之前,腾讯元宝曾宣布接入京东,迈入AI电商;ChatGPT与沃尔玛合作,宣布支持用户在聊天界面内直接完成下单支付。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认为,这预示着电商的入口正变得更加多元化,消费者的购物路径正在缩短,未来用户或许在和模型对话的界面,即可完成购物下单。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联合编制的《中国新电商发展报告(2025)》指出,AI大模型已深度渗透直播选品、智能客服等关键环节,78%的直播电商积极应用生成式AI优化运营流程,虚拟主播与个性化推荐系统重构了消费决策路径,让消费者购物决策更加高效精准。
对于电商平台更加AI化的趋势,用户应学会做“清醒”的智能消费者。AI提示词工程师赵钰琦建议,可将AI定位为“购物参谋”,尤其擅长计算满减、解析复杂优惠,但切勿完全依赖。用户应有意识进行“交叉验证”:对AI推荐商品,手动切换至不同电商App核对最终价格;对产品信息,主动查阅详情页或第三方评测。同时,需警惕AI话术中的“限时优惠”陷阱,避免在便捷对话中冲动消费。
对商家而言,商品能否被AI准确“读懂”并推荐已成为新挑战。赵钰琦分析,AI依赖结构化、场景化的信息进行匹配,商家需优化商品描述,从堆砌关键词转向描绘使用场景。例如,将“便携保温杯”描述为“适合通勤白领的500ml大容量保温杯,可单手开启”,更易被AI识别和推荐。商家需理解AI带货从“搜索逻辑”转向“对话逻辑”,应提前布局,用自然语言补充商品详情,但同时也需结合市场实际经验,避免完全被AI建议主导。
刘兴亮表示,“双11”正在从“低价竞争”走向“智能竞争”。从“比价格”到“比智能”,“AI万能搜”“AI试衣”“AI凑单”,都在替用户减少决策成本,消费者的购物流程将从烦琐的“点点点”简化为高效的AI根据风格、预算、场景直接给“最优解”。平台竞争也将从“流量”变成“算法”,谁的数据更全、AI理解力更强,谁就更接近“精准成交率”,这将成为下一代零售的护城河。
本报记者刘聪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