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关爱藏于书信间 跋山涉水准时赴约

发布时间:2025-11-05 16:36:03

  5年多,5280封书信,是316位大学生志愿者对乡村儿童的温暖守候。

  这是“山水同行·陪伴计划”公益项目。2019年起,众多高校志愿者,通过一对一书信陪伴与定期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项目服务学校——吕梁市汾阳市杨家庄镇垣头中心小学的三至六年级学生搭建起一座坚实的心灵沟通桥梁。

  截至今年,项目直接服务小学生4680人次,通过校园氛围营造、家庭影响、社区辐射等,间接服务14040余人次。

  连日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先后采访到项目负责人,多位志愿者与学生、老师,了解一封封充满爱心书信背后的故事。

  贴心

  “一对一”固定结对搭起心灵的桥梁

  “山水同行·陪伴计划”项目由山西省千山万水公益基金会和太原市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动开展,组织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同大学、忻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志愿者参与完成。

  11月3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到该项目负责人吉燕珍时,她正和工作人员整理2025年第六届报名者的资料。“目前收到了100多位大学生报名,我们正在陆续进行面试。”

  吉燕珍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小学三至六年级,是儿童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是自我意识萌发、情感世界日益丰富的阶段。然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隔代抚养的鸿沟等,可能让他们陷入“情感倾诉无门”的困境。长期的情感压抑,不利于健康成长。

  为此,在吕梁汾阳市杨家庄镇垣头中心小学,项目组详细调研了解学校办学状况、学生人数、年级分布、寄宿生比例等,和校方沟通支持意愿和合作模式,从2019年启动至今。2025年,又新增了忻州市繁峙县笔峰小学。

  项目组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报名链接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经资料审核、面试、培训、选拔后,确认最终志愿者名单。

  项目采用“一对一”的固定结对模式,一名志愿者与一名学生结成对子,每月一次双向通信,周期为一学年。

  项目组会统一提供信封、信纸等物料,志愿者将写好的信寄到项目组指定地址,项目组进行登记、分拣,并安排专人将信件批量寄往项目学校,学校老师(通常是班主任或指定负责人)收到信件后,在课间或自习时间分发给对应的学生。

  老师将学生的回信集中收集起来,再批量寄回项目组,项目组再分装寄送给对应的志愿者。一封信的完整往返周期通常在3周至4周。

  为了确保通信的时效性、安全性与便利性,信件采用快递的方式邮寄。

  暖心

  孩子们有了信赖的大哥哥大姐姐

  最初,新加入的大学生志愿者都会怀着些许紧张和好奇,想象着等着来信的小学生会是什么模样;而留守的小学生则用稚嫩的笔迹抛出一个个问题:“你的大学漂亮吗?”“城市里能看到星星吗?”

  第一封信被轻轻展开,那些简单的问候和藏在字里行间的小心事,瞬间拉近了两个世界的距离。每一句“你好”背后,都是一颗渴望被看见、也渴望看见对方的心。

  四年级的小军(化名),在老师眼里是个“闷葫芦”,几乎从不主动与人交流。他给志愿者写的第一封信,只有歪歪扭扭的一行字:“你好。我很好。再见。”志愿者没有气馁,在回信中分享了家乡春天田野的照片,并描述了自己童年捉蚂蚱的趣事。

  持续写了几封信后,小军开始尝试写长句子,他告诉志愿者,爷爷养的狗生了小狗,他给最瘦的那只起了名字。一年后,他已经能在信中畅谈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兽医,因为他“想保护所有弱小的动物”。书信,为他沉默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让光透了进来。

  2023年3月,忻州师范学院志愿者秦文果在学生小磊(化名)的来信中,看到小磊说“想不开,想跳楼”等话语,立即联系到项目组,项目组第一时间对接共青团山西省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让小磊获得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和情感支持。同时,项目组向学校汇报情况,班主任、校长及时介入,在校内为小磊撑起“保护伞”。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全校163名学生来自本村和周边10多个村庄,学生与外界接触机会不多,大多性格较为内敛。”汾阳市杨家庄镇垣头中心小学老师梁媛对学生们的变化感慨良多,自从参加“山水同行·陪伴计划”项目后,学生们都非常期待每个月和志愿者的通信,书写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好了,成绩也有很大进步,还学会了更好地与人沟通。

  另一位老师田春玲说,“他们有了值得信赖的‘大哥哥’‘大姐姐’,多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有些留守孩子情绪不稳定,和志愿者的一次次通信后,他们会主动在信中写下考试失利的沮丧、和同学闹别扭的委屈,能够很快得到志愿者温暖的回应。

  温馨

  志愿者们感受到付出的快乐和成长的自豪

  志愿者们同样在这场“山水同行”中收获着生命的滋养。

  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分享自己的体会:“我曾经以为是我在给予,后来发现,是孩子们纯净的心灵和毫无保留的信任,在治愈我的焦虑和浮躁。他们的每一封回信,都是我忙碌都市生活里的一剂清凉散。”

  2023年,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的赵绘婷和三年级学生小晨(化名)成为笔友。“你可以叫我向日葵姐姐,因为我特别喜欢向日葵,也希望你像它一样茁壮成长,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亲爱的向日葵姐姐你好,明天我们就要考试了,暑假我要去我老婆婆家,那里有真的向日葵。”每个月一次的通信,拉近了赵绘婷和小晨的距离,也让友谊和快乐在他们心中弥漫。

  志愿者在回信中,不是简单扮演说教者或问题解决者,而是平等的朋友和引导者。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讲述故事、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自己去发现内在的力量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疗愈过程。”几位志愿者在受访时说,他们在和孩子们用文字沟通时,也会有意识地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这同样也是一个梳理、澄清和宣泄的过程。如何用充满共情的文字回复孩子们,让他们看到自己被理解、被珍视的模样,更是一个锻炼提高的过程。

  每月按时寄出一封信,志愿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便在一笔一划间悄然生长。从最初的陌生到熟悉,从问候到交心,他们成了彼此可以倾诉心事的朋友。书信的意义,远不止于单向的关怀。当学生们在信里写下“哥哥/姐姐,我每天都在等你的信”,当他们在信封里夹进一片珍藏的银杏叶时,志愿者们发现,原来在山的另一边,有一个孩子,正和自己一样,数着日子,盼着来信,也把他悄悄放在心上。

  “在这个项目的服务中我获得了勇气,和小晨一样,我也成长了。”赵绘婷说,2024年服务结束后,她又报名参加了另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山水同行·支教计划”,正好去的是小晨所在的学校,她和小晨都特别惊喜。今年她又参加了新疆支教的活动,继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对于志愿者群体来说,这是一段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宝贵旅程。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的沟通能力、共情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尤其为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学子提供了宝贵的预演舞台。更为深刻的是,通过持续的书写、倾听以及与孩子们建立深度联结,志愿者们得以反观自身,记录生活,实现了深刻的自我觉察与内在成长。他们在付出中收获了纯净的友谊,体验了奉献带来的价值与快乐,完成了从付出爱到收获自我成长的升华。

  “志愿者将炽热与温暖的爱心藏于信封之内,跋山涉水,远赴一期一会的约定。”吉燕珍介绍说,先后有316名大学生志愿者投身此项公益事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历与自我成长,使项目同时成为培育未来公益人才与社会栋梁的坚实平台。

  联动

  项目提供了可推广的留守儿童关爱模式

  “山水同行·陪伴计划”以一种近乎“古典”的方式——书信,为志愿者和学生们搭建起一座充满爱心的桥梁。

  山西省千山万水公益基金会是2014年初由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部分校友发起,经山西省民政厅批准正式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太原市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由太原市民政局主管并批准成立的社会服务机构,为儿童教育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助力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等。

  5年多来,项目组围绕书信技巧、儿童心理等核心议题,系统开展专业培训。此外,还通过定期的交流大会和个案督导,为志愿者在实践中遇到的真实挑战提供解决方案,确保专业支持贯穿服务始终,从而将志愿热情转化为稳定、可靠、高质量的服务陪伴。

  “专业社工引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长期书信陪伴”的运作模式,为解决留守儿童情感陪伴这一社会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同时,项目成功联动数百名大学生,有力地传播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提升了公众对乡村儿童教育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项目组一直在考虑,“山水同行·陪伴计划”如何能够吸引更多元的志愿者参与,比如引入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师、艺术工作者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探索与学校、家庭、社区更紧密的协作模式,希望有更多的人与之同行。

  山水无言,笔墨传情。每一封手写的信件,都是一次深情的呼唤与回应;每一次心灵的触碰,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生命的轨迹。

  这条路值得我们所有人,与之同行。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婉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