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非凡“十四五”·我们这五年? | 筑梦山城,重庆与青年上演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11-05 17:20:34

从四川大学毕业后,谢思雨至今记得,只身一人回到重庆的那个夏天。通过“青春渝北”微信公众号申请,不到3个工作日,她就获得了青年人才驿站的免费入住资格。

“这里不仅是一张温暖的‘床’,更是我融入重庆的第一个‘家’。”如今,四年过去了,这个当初的“落脚地”成了她在重庆扎根的起点。

同样是毕业后不久,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内,黄兴亮经历过创业的艰难时刻。彼时,他创立的重庆莘然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自洁精”新型洗涤剂问世,却因资金匮乏无法打开市场。

就在公司即将停摆之际,“青锋计划”的一笔贷款让企业重获新生……

他们的故事,是“十四五”期间成千上万留渝来渝青年的缩影。五年来,共青团重庆市委以实施《重庆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为总牵引,以建设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为总抓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推动青年发展工作实现从“有”到“优”的深刻变革。

01

安居

让青春的梦想落地生根

对初来重庆的年轻人而言,青年人才驿站往往是他们在这座城市的“第一个家”。

毕业那年夏天,谢思雨从四川回到家乡重庆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她并未为高昂的住宿费发愁,而是径直走向了渝北区青年人才驿站。

驿站位于空港佳园公租房A组团5幢,提供383套房间,1276个床位。房内家电、家具、生活物品齐全,网络通畅,可实现拎包入住。此外,还有智能安保系统全天候守护,确保入住青年的居住安全。

这里对未就业或创业初期的毕业生提供“三免三减半”的优惠——即三个月免费住宿,三个月住宿费半价补贴。

“这里出门就是轨道交通,周边配套设施也十分完善。优惠期满后,只要450元的月租金。”谢思雨对这里的环境赞不绝口,她在这里续租,一住就是四年。

期间,驿站组织的就业培训丰富多彩,团委和物业还会定期开展咖啡制作、手工创作、团建活动等,让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了技能、拓展了人脉。

“此心安处是吾乡”,谢思雨的故事不是个例。对青年而言,安居是乐业之本,是梦想启航的基石。共青团重庆市委深知,要留住青年的人,必先温暖青年的心。

为此,重庆出台《重庆“青年安居工程”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打造免费居住“一张床”、筹集便捷普惠“一间房”、建设宜居实惠“一套房”等15条措施。

谢思雨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正是这“第一张床”的生动体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营这样的驿站61家,提供房间2200余间。这些驿站多建在商圈和科创园区等青年集聚区,最大限度方便青年生活和工作。

此外,团市委联合市公租房管理局打破户籍限制,为新就业群体成功申请公租房,为超过1万户新就业青年解决了住房难题。针对有购房需求的青年,团市委联动金融机构推出“青年安居贷”,已放款92.86亿元,助力4.17万青年圆了“家的梦”。 

02

立业

为青春的奋斗搭建舞台

安居之后,便是立业。

重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实施两年来,71.1万青年才俊选择将汗水挥洒在这片热土。

在创业的赛道上,重庆青年感受最深的是“共青团一直都在”,重庆莘然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兴亮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3年,从西南大学毕业的黄兴亮在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了重庆莘然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他带领新生力量组建创业团队,立志打造一款具有创新性的新型洗涤剂产品。

为了确保产品安全、无毒、稳定,黄兴亮团队日夜奋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创新突破。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终于成功完成目标。然而,产品问世只是第一步,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并获得消费者认可,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产品销路不畅,让公司陷入资金流困境,几乎面临停摆的危机。

2018年,就在公司举步维艰之时,“青锋计划”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黄兴亮团队前行的道路。一笔新资金的注入,为公司稳定了局面,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如今,他“自洁精”产品已成功向市场铺开,销往全国各地。

如果说“青锋贷”是滋养小微企业的“毛细血管”,那么中国青年企业家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峰会则是链接全球资源的“动脉”。

这场盛会连续五年落户重庆,已成为汇聚青年英才、服务国家战略的金字招牌。

2025年的峰会,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布了总投资规模达2360亿元的发展机会清单。青年企业家王璐在参会后感慨:“这不仅是一次会议,更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让我们能直接对话顶尖投资人和合作伙伴,视野和格局完全打开了。”

以创业贷款和高端峰会为“双引擎”,重庆既赋能小微创业者,又链接全球青年企业家,为青年打造了立体化的就业创业生态。

03

解困

让青春的情感温暖栖息

城市不仅需要奋斗的汗水,也需要情感的温度。

今年五月,一场穿越李子坝“轨道穿楼”的集体婚礼,让54对新人铭记终生。其中,就有通过“青春之约”联谊活动中相识的新人。“活动没有尴尬的相亲环节,而是通过桌游、手工等兴趣小组自然交流,我们因为都喜欢摄影而结缘。”新娘孙女士回忆道,自己的爱情,从“青春之约”萌芽,在“新婚辅导”中学习相处之道,最终搭乘这趟“幸福列车”驶向婚姻殿堂。

在重庆,年均举办“青春之约”品牌活动千余场,累计覆盖青年92万余人,成功牵手6万余对。

除了牵挂青年的“婚恋”问题,重庆还将服务延伸到青年“育幼”的牵挂。

团市委将青年婚恋交友从“牵线搭桥”升级为“全周期幸福培育”,并创新“官方带娃”模式,全方位呵护青年的情感与家庭生活。

随着“假期公益托管”被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在梁平区,小学生方婉妤的妈妈再也不用为寒暑假发愁了。

“之前每到暑假我们两口子都愁得睡不着觉!我俩都是企业职工,平时上班根本抽不开身,老人又不在身边,孩子独自在家既担心安全,又怕他整天抱着电子产品荒废时间。”

她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假期公益托管班,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托管班不仅全程免费,孩子在这儿能学科普、做手工,还认识了好多小伙伴,自己再也不用操心孩子没人管、没处去。

五年来,重庆的“官方带娃”模式已举办托管营1.16万余期,服务青少年55万人,真正实现了“孩子开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以梁平区为例,该区利用青少年宫、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开设编程、非遗剪纸等特色课程,累计托管青少年5.2万人次。

04

焕新

让青春的色彩点亮城市

有人说,青年与城市最好的关系是双向奔赴。

重庆,正通过一场“适青化”改造,让城市空间更对青年“胃口”。

在沙坪坝,一群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以“城市改造师”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老旧社区的微更新中。 

今年来,青年教师熊洁带领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团队,针对南北大道的高架桥下零碎空间,开展了多次走访调研。针对该场地竖向高差显著、空间割裂严重、交通单一低效的痛点,团队形成了《南北大道“Qiao”享乐园》设计稿,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并在重庆市第一届城市微更新青年设计改造大赛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

“我们一直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身解决实际问题。如今重庆在城市更新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青春元素,彰显青年特质,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份重要的激励。”熊洁说。

而在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来重庆旅游的外地青年也感受到了重庆城市更新的青春活力。 

在这里,各类“夜校”课堂备受年轻人追捧。

观音桥夜校负责人张宇思介绍,观音桥街道作为全市重要的商贸、商住、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之一,人员流量密集、人口结构复杂,其中“万人社区”高达10个。

对此,观音桥打造了27个特色夜校,如“北仓青年夜校”主要服务青年职工,“洋河创业夜校”主要关注就业创业青年,“明珠家风夜校”主要面向“宝妈”和学龄儿童,这些课堂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外省游客也可来体验打卡。

从城市微更新,到青年夜校……124个青年发展型园区、社区、街区在重庆遍地开花。青年不再是城市发展的旁观者,而是为这座城市涂抹上绚丽色彩的执笔者。

“十四五”征程即将收官,但重庆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永远在路上。一项项惠青政策,一组组扎实数据,一个个鲜活故事,共同绘就了重庆青年工作波澜壮阔的五年画卷。

第1眼TV-华龙网 首席记者 陈美西/文 林楠/审核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