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 (记者 谭明猛 通讯员 田勇)75岁的彭敦运端坐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快捷键编辑文档,卧室床上摊开着一本《中国农具通史》,他正为一家农具博物馆设计布展内容。
窗外细雨绵绵,这位年过七旬老人却心无旁骛地伏案工作。退休十五年来,彭敦运没有享受过一天清闲日子,相反,他比以前更加忙碌:撰写地方志、策划博物馆展览、培训乡村讲解员。这位“永不退休”的教育工作者,正以独特方式延续着他的传承使命,激活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基因。
两次“刺痛” 一次转身
彭敦运是江夏区教科所的退休教师,湖北省教育厅重大课题组核心成员,全国班主任研究会中南地区常务副会长,地方文化资深学人。从化学教师到地方文化学人,彭老的转身始于两次“刺痛”。二十年前,侄女从沈阳回武汉,对他说:“在沈阳的时候,我觉得沈阳不是我的家。回到武汉,我也不觉得武汉是自己的家。”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彭敦运。一个在沈阳被评为“十佳青年”的孩子,竟然对家乡缺乏文化认同感。
不久后,他带儿子到江夏区沙羡街玩,儿子指着路牌问:“爸爸,这三个字明明读‘沙羡街’,为什么我们都叫‘沙yi街’呢?”这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老师,一时语塞。他翻遍字典,也找不出“羡”字读作“yi”的依据。两次经历,如同一根刺,抽打在这位老教师的心上。
从此,彭敦运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地方文化研究之路。他翻烂了一本本古籍,家里藏书最多时突破两万册,一次搬家仅卖旧书就有两手扶拖拉机。
二十年的坚守 难舍的江夏情怀
为搞清“沙yi”的由来,彭敦运耗费了二十年光阴。他遍寻古籍,终于在一本古书中找到答案:“羡”字左下加一个点(羨),在古代读作“yi”,表示“非常羡慕、爱慕”的意思。他解释道,几千年之前,羨乃帝王之陵通向外面的宽阔通道;所以,当几千年前的古人看见长江边的沙滩时,就以为这是上天赐给江渎的走廊。当(周显王三十年,前350年)第十九代国君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他就在涂川(今金水河)入江口处设置了一个“沙羨”县。
也就是这样,“沙羨”成了今天江夏最古老的“县名”。
“羨”这个字的读音在唐代以后就消失了,但老百姓却一直这么叫到现在。彭敦运的研究,让这个被岁月尘封的文字故事重见天日。
彭敦运的研究不止于此。为核实舒安街“王班村”村名的由来,他专门赶往河南汝南考证。他发现,该村村民的祖先很可能来自河南汝南,是西晋时期随人口大迁徙而来的玉佩工匠。
八本书 一颗初心
十五年来,彭敦运共出版了《江夏地名纵横》《金口古镇》《古洲法泗》《湖泗桥》等8本通俗的地方志书籍。他受聘为9个博物馆撰写了布展文稿,在江夏电视台上主讲212期《江夏往事》,还在网上发表了500多篇关于古老江夏的故事。
写作时,他常被笔下人物感动。一次他写《武昌县志》中的英雄人物冯特民时,20多天的时间里哭了好几次,哭完带着眼泪又继续写。他说:“我就是要从冯特民身上提取那股高尚的英雄气,要让江夏的精神永垂不朽。”
2023年,因原江夏电视台副台长毛梦萱的诵读,彭敦运写的这些故事“慢慢长出了翅膀”,借助众多朗诵者的声音越飞越远。如今,彭敦运故事专栏的点击量已超过7500万,且每天还在持续攀升。
扎根历史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彭敦运不仅埋首书斋,更放眼田野。他积极参与江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贺胜桥北伐将士纪念馆、天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保福祠特支等8个纪念馆和博物馆的布建工作。
他创新性地提出 “红色文化应该赋能乡村振兴”。为此,他特别重视挖掘那些能在舌尖上留下记忆的“红色故事菜”。在连锁餐饮店董事长苏宗高的支持下,他建立了一个“江夏故事菜研究室”。彭敦运为江夏保福、舒安等革命老区开发了“疼婆鸡”“龙骨藕汤”“鳝鱼下蛋”等好几道“红色故事菜”。他还整理出了“春客宴”和“梁湖全鱼席”,希望这些能成为推动老区升级的动力。
让文化在民间扎根,是彭敦运最大的心愿。他十几次奔赴项英故里、天子山、鲁湖、庙山、五里界等地宣讲江夏红色文化。尽管年事已高,他宣讲时一站就是几个钟头。
“每个人都有爱家情结,所以我讲的都是江夏人自己的故事。”彭敦运表示,只有稳稳地站在土地上,乡亲们才知道你是他的家乡人,才会喜欢你的故事。
在舒安老区宣讲时,彭敦运遇到一位与他同龄的奶奶。她的儿子残疾,女儿出嫁,自己又患病。彭敦运发现她思维清晰,表达顺畅,萌生了 “能不能把她培养成乡村导游” 的想法。
那一夜,他久久未眠,开始撰写那些能讲给游客听的乡村故事。后来,他六次开班,义务培训老区的村民和志愿者。他亲自编撰讲解词,一字一句地示范。“不要求你们都讲普通话,说一点保福、舒安方言也是可以的,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游兴。”他这样鼓励村民。
接受他指导的超过300人,其中不乏年过古稀的当地村民。
如今,75岁的彭敦运仍保持着每天工作五小时的习惯。上午他从事“前瞻”工作——为教育杂志撰写专栏;下午则进行“回望”——研究江夏2000年历史,并编撰成书。
这篇文稿成稿时,彭老的党课《担当》正在江夏区委机关大楼播放。他曾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我不退休;我是江夏人,在江夏这块土地上,我不退休。”
这位七旬老人继续在江夏的土地上耕耘,正如他笔下的金水河与长江千百年的交汇,沉淀着历史的泥沙,也涌动着未来的希望。
来源: 荆楚网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