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12:03分,二十四节气中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第一个节气——立冬,如同一位沉静的使者,携着冬的名帖翩然而至。
深秋已别,岁暮清寒,一夜之间,漫山遍野好似裹上了新一季的味道。浸霜而红的枫叶、如金扇般的银杏叶,纷纷打着旋儿飘落,石阶上,庭院里,公园里,铺满一地,风乍起,满眼诗意流淌。
这一层层厚实的落叶,既是秋意深情款款的挽留,亦是冬日肃杀临近的预告。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宋代诗人仇远在《立冬即事二首》(其一)的描写,向我们营造了一个“十月小阳春”的生动意境。可以想象,南方虽已立冬时节,秋意却正浓酽,空气中想必还飘散着馥郁的酒香。
在北方,初冬的气息说来就来。“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风起荷凋,北雁杳杳,冷露初生,寒意浅清,将是北方立冬节气过后的最大感觉。
冬日正款款而来,飒飒然,凛凛然,为离场的春夏秋谱写一首浪漫的尾曲:它不紧不慢地抛出一年的酝酿,埋下霜寒,植上雪花,撒下西风,准备妆点出一派与众不同的天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于立冬节气的表述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认为立冬既是终点,亦是起点,其核心在于“藏”,即这是个蛰伏和储藏的时节。
立冬宣告着万物生命旅程中一个盛大周期的结束与另一个周期的静默开启。这提醒我们:生命的节奏需要休止符。冬天的“藏”,是为了来年更好地“发”,这种周期性的停顿不仅是自然规律,更是古人顺应自然总结出的生存智慧。
这种季节转换和节气蕴含的深刻哲思,在古诗人的诗句中多有体现。我们不妨停下渐进的脚步,跟着古诗人去品味优美含蓄的诗词美学,和顺应物候变迁、“悦纳”万物的豁达心境。
在万物敛藏的立冬时节,菊花堪称最傲然的秋魂,最温柔的冬志。
且看宋代诗人钱时的《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诗人将在立冬时节绽放的菊花,与“西风尽扫”的萧瑟景象形成对比,“菊有英华,寒霜不改”,凸显了菊花不随季节消逝的勇气和顽强生命力。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这是元代陆文圭在《立冬》诗中勾勒的一幅斑斓而静美的画面——黄菊承露独立,红叶随风飘舞。诗人同时揭示了立冬节气的另一重深意——在普遍性的“敛藏”中,仍有特立独行的生命以另一种形态倔强绽放。这种意象的对比,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怅然和生命韧性的发现,蕴含了接纳凋零是常态,欣赏坚守更为可贵。
再如宋代曾巩的《冬初道中》:“秀色更浓唯竹柏,孤根先动是蓬蒿。”则另辟蹊径,以蓬蒿的枯败映衬竹柏的坚韧生命力,既暗含了季节更替,也昭示了诗人内心的澄澈与透彻。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是南宋陆游在《初冬》中的妙笔之句。在舒缓的时光里,大诗人面山临水,观天地间自带的宁静,闲适悠然之中,已然达成与世界的和解……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大自然的指令已清晰明朗:能量需要被保存,而非消耗。且已作出表率:树叶落尽,将营养深藏于根;动物蛰伏,将生命活动降至最低。与之相对应,人的活动(农耕时代)也趋于“内向化”:农事已毕,仓廪已实。
而立冬的习俗,从古至今都围绕着“顺应”二字延伸。如民间关于补冬的俗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立冬这天要进食温补食物“犒劳”一年的辛苦,填补“嘴巴的空闲”,以补充能量、抵御寒冬的到来……
立冬,不仅是一个气候的转折点,更是一个充满哲思的生活坐标。在这一节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万物敛藏,更是一种生命的节奏、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与天地同步的生存智慧。
愿你我在立冬时节,既能感受到抵御寒冬的温暖情怀,也能领悟到生命循环中的深刻智慧。
(大众新闻记者 梁利杰)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