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台视窗 > 陕西新闻

课堂“接地气” 学问“能下地”

发布时间:2025-11-10 18:22:47

  “那段时间产业到了瓶颈期,怎么扩大?销路咋拓宽?心里急,就是理不出个头绪。”10月27日,洛南县四皓街道中心村文书张蓓回忆说,2023年以来负责村上产业发展后,她常在村里的产业地里转悠,这话,她说给了村里,也问了自己无数遍。

  转机,来自一份培训通知。2023年11月,张蓓参加第三期商洛市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坐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课堂里的张蓓,感觉“思路一下子通了”:“教授讲的都是地里能长出来的‘干货’,耳目一新,更心里透亮。”

  张蓓的经历,是商洛市正在推进的一项人才计划的例子。2023年6月,商洛市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协议,启动了一项名为“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的计划:瞄准一个清晰目标——利用2年时间,为全市1303个村(社区)各培养1名“懂农业、会管理、善经营”的乡村发展“领头雁”。

  精准选育,夯实人才根基

  2020年底,商洛市整体脱贫。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如何让乡村具有持续“造血”能力,成为更艰巨的课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较弱,人才短板是制约振兴的关键一环。”

  “造血”先要“育人”。商洛市将目光锁定在村(社区)“两委”班子中一批年富力强的后备力量上——他们40岁左右,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有基层经验,缺的是现代经营理念和突破性思路。为他们“充电赋能”,被视为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务实之举。

  人选如何产生?商洛采取“村推荐、镇排名、县择优、市把关”机制。每个村党支部至少推荐2名候选人,由镇(街道)党(工)委根据日常表现和发展潜力进行排序,县级组织部门综合考量后,向市级推荐“优中选优”的苗子。

  “我们要确保培训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培养能扎根、能干事的骨干。”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璟说。

  定制课程,开阔视野思路

  “课程设置非常‘解渴’。”商州区麻街镇齐塬村党支部书记赵敏回忆,“不仅有19次专题讲座传授系统知识,还有8次课程回顾让我们消化吸收。更关键的是,有足足5天时间,让我们走出去看。”

  培训内容不能“空对空”。商洛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精心设计了一套“定制化”课程。课程紧扣商洛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和特色农业强市的目标,直面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痛点与村干部的实际需求。

  赵敏等学员“走出去”的5天,到了山东寿光、河南兰考、四川成都等地的先进乡村。在寿光的蔬菜大棚里,他们讨论标准化种植;在兰考的集体经济发展现场,他们请教运营模式;在成都的乡村民宿集群,他们学习业态融合。

  “看得见、摸得着,回来就知道怎么干了。”商州区杨斜镇西秦村村委会副主任陈鑫说,实地观摩让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可复制的经验。

  学以致用,实干点燃希望

  “心里那团火被点燃了,发展的路子也更清了!”商南县试马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端海培训归来,第一时间召集村“两委”班子开会。他琢磨着如何将村里分散的茶叶、核桃、蔬菜、土鸡、畜牧等产业“拧成一股绳”,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培训结束,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要让知识迅速在田野乡间转化为生产力。

  今年以来,商洛市不断推进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扩面增效,启动第二轮培训计划,计划举办12期专题培训,为全市1303个村(社区)再各培养1名创业新农人。出台了《关于支持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的具体措施》,27条具体政策从创业平台、财税支持到贴息贷款,为他们扫除后顾之忧。

  同时,中国农业大学在商洛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联合教学基地,并设立集体经济教授工作站,10名专家教授被聘为顾问,提供持续的技术与智力支持。

  如今,像张蓓、刘端海这样“毕业”归来的新农人,正成为商洛乡村振兴中最活跃的因子。他们不仅自己干,还通过“一对一”帮带、“师带徒”等方式,将新理念、新方法辐射开来。

  据统计,商洛已示范培养乡土人才2600余名,带动全市村集体经济提质加速。一个有力的证明是:曾经困扰当地的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已全面清零。

  一堂课,为一个人打开一扇窗;一个人,为一个村带来一片光。商洛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批“懂农业、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人,正用脚步承载责任,用实干点燃希望。(群众新闻记者 郑斐)

  来源:群众新闻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